今天是大年初三,2月14日,是所谓的西方情人节。不知何时,在中国大地上竟然如火如荼地过起了外国人的节日,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不仅没脸面,还大失荣光的事情。再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丢了祖先的脸和荣耀,助长了崇拜西方文化的那些所谓中国人的丑恶嘴脸。
如果说今天要去哪里玩?我认为,这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再说今天也是大年初三,按照我们祖先风俗习惯,今天是不宜出门的,但是我建议无论是未婚的年轻人,还是已婚的夫妻,在家团聚的同时,为对方做上一桌美食,那是再好不过的幸福了。俗话说,要想抓住爱人的心,就要抓住对方的胃。特别是年轻男女,别丢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男子给心爱的女子,露一手厨艺,让女友舒舒心心地享受一下幸福时光,这比给她买一件礼物还要珍贵。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说世界上任一国家的文化都无法和中国文化相比较。这一点,我毫不夸张,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比如,《诗经》《楚辞》《汉赋》《周易》等,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天文地理等等文化艺术,这些都是有力的见证。
单说今天的西方情人节,我们国家就有所谓的三个情人节,根据历史记载或后人的理解,我结合历史和个人看法,把中国的情人节清楚向大家解读一下,希望我们中国人多多了解属于自己的节日,别再过西方国家的节日了,毕竟国界、文化和信仰都不同,还是过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才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一、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的历史
按照西方传说,情人节来源于两个不同的说法,一是来自基督教的传说,讲述了一个基督教徒为掩护其他殉教者被国王抓住,在监狱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眼睛,在行刑前这个基督教徒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他死后,这位女子在他墓前栽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恰好就是2月14日。后来基督教就把这天定为情人节。
另一种传说是,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为征战废弃国内所有男女的婚姻承诺,而有一名叫瓦伦廷的神父没有遵守旨意,继续为年轻人举行了婚礼,结果他在2月14日就被活活地绞死了。十四世纪后,人们开始纪念这个日子,就把这天定为情人节了。
从时间上分析,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也就是说还不到年;而中国关于情人节的三种说法,其时间却都在上古时代,这说明中国历史更加悠久,更有说服力。从事实依据上分析,西方的这两种说法只是传说,缺少确凿的文字和历史记载;而中国的三个情人节,都是有详细的历史记载的,并且在唐诗宋词里都有著名作者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字。我觉得中国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更有价值和意义。
中国情人节,就是指的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目前民间对中国情人节有三种说法,一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今天就是正月初三;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三个节日都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日子。
在古代,女子一般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女子才有机会出来和男友幽会谈情说爱。其实,七夕节更倾向于女子的专属节日,内涵不仅包括乞情,还包括乞巧、乞福。古代的七夕与爱情关系不是很大,只是到了近代才成为爱情的节日。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的这三个情人节的渊源,都是来源于上古或古代的民间习俗,随着时代的演变,慢慢成为民间一种有关爱情的文化元素。不过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因此,相比西方的情人节,而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却更加有历史文化源头和价值,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情人节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或网络,我认为还是不要宣传西方情人节为好,要多多弘扬和宣传中国的情人节。比如给元宵节起一个另外与“情缘”有关的名字,既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增进和突出男女或夫妻的感情,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认为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上巳节,而七夕节应该是见证已婚夫妻通过劳动获得幸福美满的节日。
如果让我如何度过这一天,我觉得在家陪陪爱人或家人是最好的方式,不过每天都在爬格子,只要在家也算是陪伴了,但是炒上几个拿手菜,喝上一杯红酒,也是美好和幸福的一天。要真想过浪漫的情人节,最好等到正月十五,这天我国各地都会举办灯会,此时陪着女友或爱人去看灯会岂不是美哉。
乌鲁木齐的元宵节,将会在文庙、会展中心、闲来小镇等地方有灯会,再说春节期间凡是在市区乘坐公交车全部免费,这样可以利用一天的时间,陪着女友和爱人前往举办灯会的地方,观赏元宵节各种各样的灯展。如今的灯会,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社会新时代文化元素,可以说是体现了浓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增进了男女之间的感情,还能感受延续和传承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实在是很有纪念意义的爱情。
二、中国三个情人节的真实来源和文化内涵
关于我们中国人的三个情人节,其实早就该有一个定论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无缘无故地丢掉了自己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更不能厚颜无耻地喊着“我是中国人”,然后却毫无顾忌与轰轰烈烈地过着“西方情人节”,这样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如果你还是我们中国人的话,那么就请过我们自己的情人节。
1、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逐渐有了较大的变化,至今仍然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我国古代早期节庆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元宵只被称为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朝后称为元夕或元夜。
特别是到了唐代,初期深受道教的影响,又被人们称为上元,唐末才偶尔被称为元宵。但到了宋代以后,被称为灯夕,到了清代,又被称为灯节。因此,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正因如此,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传统社会中,恰好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在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2、上巳节:这个节日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节在我国一些地方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阳春三月,气候温暖,冬天久居家中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的意思则越发浓郁了。
据史料记载,在西晋《夏仲御别传》的文字中,形容上巳时的洛阳曰:“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比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而在周礼中有这样的规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节看灯展,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
由此证明,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情人节就是“上巳节”,为什么这样肯定呢?因为三月初三踏青,就是春天到来,花红柳绿,不但符合人的生长生理和万物复苏规律,还更符合年轻男女对朦胧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而此时的少男少女正是怀春之际。春,是一年的开头,是四季轮回的开端,更是春暖花开的序幕,对于萌发爱情的少男少女来说,更是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开始。因此,中国的情人节非“上巳节”莫属。
七夕节:按照历史记载,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之中,有一部分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还有相当一部分被民间延续下来。其实,七夕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又称“七姐”、“七娘妈”等。换句话说,就是属于贤惠勤劳女子的象征。
为什么说七夕节是女子的专属节日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曾流传着织女的传说故事,因为织女是纺织女神,还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日。所以,凡间的女子都会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关于七夕节中的乞巧、乞福,就是凡间女子向七姐(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手艺,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其实,就是古代靓女们比赛自己的手艺,看谁是心灵手巧的贤惠女子而已,所谓的“乞巧”就是“斗巧”。但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七夕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和婚姻传说,更确切地说,牛郎织女就是体现通过夫妻共同劳动获得了幸福生活。
在传说故事中,织女是看在牛郎踏实肯干,且心地善良而宽厚,才喜欢上了这位民间凡人。他们结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令人羡慕而崇拜,所以后人都艳羡如此美满的夫妻。但他们相爱的基础就是劳动,牛郎的“牛”,织女中的“织”,本就体现了劳动的内涵。如果被赋予“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我觉得还是有点牵强了,相比“”上巳节来说,七夕节侧重更多的是夫妻,而上巳节则是属于少男少女纯洁和朦胧的爱情。
三、关于专家对“中国情人节”的争议问题
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小就看过牛郎织女的小人书,也听大人说过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现在想来,他们的爱情故事,更侧重的是婚后的生活。当时牛郎只是一个放牛娃,父母早亡,跟着哥嫂一起生活,再说嫂子百般虐待他,而织女在天上看到了憨厚而实在的牛郎,还是一个踏实肯干的过日子的男孩,于是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偷偷到人间和牛郎结婚了。
而七夕节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缺少相识相知和谈情说爱的细节,织女主动向牛郎示爱,本就没哪位女子愿意嫁给牛郎,而牛郎见到这么漂亮的仙子,巴不得就立即同意了两人的婚事。自结婚开始可是一贫如洗,之后夫妻两人,凭着一人在田间辛苦劳动,另外一人在家勤劳织布,就这样过上了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是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震怒,就派人拆散了他们的婚姻。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这种幸福美满的婚姻,这才有了七月七牛郎和织女的“七夕节”。
针对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年7月至今,不少民俗学者和历史专家先后痛批这是商业炒作。专业学者肯定说得很对,但又不得不佩服那些精明的商人,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胡乱嫁接,而且还在全国炒作得红红火火。无论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中国的七夕节,鲜花卖得火爆,更是带动了首饰、服装等行业,毕竟商人眼里只有金钱,而缺少良知和文化,这也正印证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俗话。
当年,北大教授张颐武曾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年4月7日,易中天在厦门大学开讲《文明与信仰》中说:而三月三,是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情人节。有人说中国情人节不是七月七吗?他说,错!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主题不是爱情,而是男耕女织,实际上是劳动节。因此,在这天要进行劳动技能的竞赛,也叫乞巧节。而三月三是暮春时节,植物发芽,动物发情。所以周代规定,这一天男男女女可以到河边踏青,合法地自由恋爱。读一读《诗经》中的《溱洧》就知道,女孩子看中哪个男孩,就会邀请他一起到河边去玩。如果两人情投意合,还会相互赠送芍药花。他戏称,这是东周版的《花儿与少年》。
的确,我认为这些充满文化正义感的学者和专家说得很对,毕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滥用,否则就亵渎和歪曲了祖先的思想与历史文化。
“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心中三月三的情人节,诗中的“年年柳色”,指的就是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通过这首诗的意境,可以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于灞上,两人折柳相互赠送,吹奏的啸声不断,这又是何等的爱情境界啊!
由此可见,三月三是情人节的说法,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以情即为柳,以柳即为情已成为古人之间传递爱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我们能从文人墨客写下的无数情诗和情歌,联想到古人互赠定情物和结情的爱情场景,这不得不令今天的我们赞叹和羡慕。只是到了宋代之后,理学较为盛行,礼教就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文化中渐渐衰微。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商业炒作竟然将七夕节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这真是脱离了我国古代的民俗文化,更脱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是令我们国人最心痛的事情,也反映出了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严峻形势。我想我们中国人如果都去严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人传递的文化基因,那么今后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时代,我们都不会丢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请大家牢记,三月三,上巳节,就是中国情人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