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和万事无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这话听起来有点颓废,尤其对前一句,除了古往今来那些酒鬼朋友们会击节叹赏之外,恐怕很多人会摇头,但对于后一句,相信大家都会有同感,月明星稀,人生几何,人们在抬头看月亮的时候,是会有欢乐苦短、去日苦多的感慨的。一我们常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月亮仿佛亘古如斯。月亮牵动着人的情感。古往今来,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的月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是张若虚的月亮……其实无论哪一个月亮,都是同一个月亮,无论是谁的月亮,也都是同一个人的月亮。悲欢还是那些悲欢,喜怒还是那些喜怒,我们看月亮的时候,觉得月亮岁岁年年望相似,而月亮看我们呢,可能也是世世代代无不同,尽管人事有代谢,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来了,但人类的情感却一直在延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永生吧。月亮代表着爱,而爱欲在佛法中被认为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佛法中讲,人生有八苦,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人在被爱环绕的同时也就被苦纠缠,但如果反过来想一想,人在痛苦不堪的时候,是不是也正被爱紧紧拥在怀里呢?痛苦其实是对爱的一种深切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个人的痛苦有多大,爱就有多深,一个能随时体味到生命痛楚的人,心中是有爱也是有月亮的。二月光是朦胧的,月光下的景物也是朦胧的,当年琼瑶的电视剧里就有一首歌叫做《月朦胧鸟朦胧》,很纯情,年轻时也很喜欢听。古人说美人最宜月下看,在朦胧月光之下,人的线条、面容都会变得格外柔和,一举一动都会更加楚楚动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样的场景,最适合谈情说爱。现在的年轻人据说是不愿意也不懂得谈恋爱了,这是不是因为在日光灯下生活得太久了,而抬头看月亮的时候太少了呢?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让人丧失了很多乐趣。月光下的世界是浮动变幻的,到处都是暗影幢幢,森森可畏,就连平时熟悉的一切也都变得模糊和神秘,这样的世界是一个远古的世界,充满想象,让人敬畏,也让人好奇。古人的生活是充满想象力的,那时候的月亮,有嫦娥起舞翩翩,有吴刚伐木丁丁,有玉兔捣杵声声,在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关心一些和自己不相关的人和事。怜惜嫦娥的寂寞,心疼吴刚的苦役,也好奇玉兔的灵药,而当一个人开始关心那些和自己不相关的人和事的时候,他便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之所以会有许多莫名的痛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世界丧失了想象力,我们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但眼里却只剩下了六便士。当我们看不清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往往会更清楚地看见自己。一个人在月光下行走,会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也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这是你生命中最真实的声音,在沙沙的脚步声中,你在,世界在,月亮也在。三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和月亮有关的就有两个,元宵节和中秋节,元宵节是大型的社会娱乐活动,花市灯如昼,人约黄昏后,更多的是属于年轻人的狂欢,而中秋节则是属于家庭的,更确切一点说,是属于老人的。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和七十六回,写的是贾府过中秋节的事。对于过中秋节,最热心的是贾母,过节前念叨,过节时惦记,生怕少了人,不够热闹,也生怕早早收场,不够尽兴。在这里且引述两段,“……说毕,不觉长叹一声,遂命拿大杯来斟热酒。王夫人笑道:‘今日得母子团圆,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儿们虽多,终不似今年自己骨肉齐全的好。’贾母笑道:‘正是为此,所以才高兴拿大杯来吃酒。你们也换大杯才是。’邢夫人等只得换上大杯来。因夜深体乏,且不能胜酒,未免都有些倦意,无奈贾母兴犹未阑,只得陪饮。……贾母道:‘哪里就四更了?’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读这样的文字,往往会让人内心一颤。月亮最知老人心,不断地通过盈亏圆缺,让老人从中得到团圆和慰藉。贾府是富贵人家,中秋节过得排场讲究,普通人家虽然没有这样的场面,但不管千里万里,只要有可能,总会想方设法地赶回家中,吃一顿团圆饭,图的也就是老人的那份慰藉和开心。老人是家里的月亮,有老人在,就有家人的团圆。不要轻易辜负了天上那一轮明月,因为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活成家里的月亮。四月亮常常容易被人忽略,就像一个默默关心你的人,平时为你付出了很多,但你却一点也感受不到。仔细想想,虽说是日月经天,每个月当中,除了晦朔之间,月亮都在陪伴着我们,但我们心里想起月亮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候又有多少呢?古人之所以喜欢赏月,我想就像今天我们喜欢过教师节护士节一样,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了那些真正关心我们的人。我们所热衷的世界常常不属于我们,而那些被我们忽略和漠视的人和事也许才是我们最需要珍惜的。赏月需要有闲,但这闲指的不是时间,而是一种心情,是从名利场中抽身而出的一种自在。苏东坡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的短文,我觉得是所有赏月文章中写得最好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篇文章的妙处就在于,如此美妙的赏月夜游看似不经意间就能够唾手可得,但其实不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语道破天机。这世上从来不乏闲人,能把人心闲下来的却很少,能让你把心闲下来的朋友就更少。看似易得的东西往往最不易得,这只能靠机缘,不是刻意为之就能求得到的。赏月的人喜欢满月,我却更喜欢那一弯新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实,那初生的新月,更像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在你的面前欢快地蹦蹦跳跳,你看着她一天天地长大、成熟,从上弦到下弦,从月牙到半月,直至成为满月跃到中天,其中的过程是令人兴奋和惊喜的,这样的兴奋和惊喜相信每个有女儿的父亲都遇到过经历过。女儿,也是父亲心中的月亮。五“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这是小时候听惯了的歌曲,以至于到现在,每每想到月亮,总还有一种冷风扑面,凄凄惨惨的感觉。月亮下面,有醉生梦死,也有愁肠百结。曾经在深夜时路过一处露天夜市,市场上的人群早就散了,长长的街面显得冷冷清清,仿佛空无一人,然而,在一盏路灯下的路沿边,我却看到了两个正在吃饭的中年夫妇。夫妻俩四五十岁的模样,显然是刚刚收了摊,脸上身上还有不少污渍,他们吃的是盒饭,小小的一盒,好像是面条,夫妻俩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吃得漫不经心,百无聊赖。也许他们是太累了,只是想借吃面条的机会歇歇气,要不怎么会不急着回家去呢?或许他们是遇到了什么难处,即使回到家里也难以安歇,只是想多待一会,平静一下心情,理一理思绪。不知道是不是家里的老人病了或者孩子上学需要费用?是不是新翻修了房子欠下了债需要还?当然,我更希望他们只是一对吃苦耐劳的夫妻,他们如此地努力,对自己如此地苛刻,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点,我们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不就是这样拼出来的吗?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善待他们。然而,当我掉过脸往前走了没几步,身后却传来他们的甜蜜笑声,这笑声,在空旷的暗夜里显得十分突兀十分清晰。那一刻,我仿佛抬头看见了月亮。那是他们夫妻心中的月亮,因为他们心中有爱,也有梦想。安石要行东坡要歇壹点号北冥那条鱼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