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天,在甘肃省静宁县三合乡任岔村,和王换儿家一样,全村人几乎都忙着捏荞麦面灯。王换儿六十多岁的婆婆一边捏着面灯,一边絮叨着:“庄稼人年一过,过个正月十五,点个明灯,意思是清醒了,各走各的,学生也该上学了,打工的也打工去了,种庄稼的也开始劳作了。明灯一点,全家人顺顺利利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静宁广大农村在正月十五做灯、点灯,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习俗。和城里人不同,每年农活一干完,庄稼人便进入了冬闲。冬闲的日子里,他们最期盼的就是春节,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温馨的过程,从腊八开始,每家每户便进入了过节的状态,春节无疑是这场盛宴的高潮,而元宵节,便是这场大戏的收尾。因为城乡生活的差异,只有农村人才可以享受到元宵节做荞麦面灯的传统氛围。
婆婆负责捏面灯,王换儿则负责把捏好的面灯放在蒸笼里。她指着笼屉上形态各异的面灯说:“这盏灯代表二月份,就捏两个褶子,四月份的就捏四个褶子,再就是五月六月……按月份捏着呢!蒸出来以后看哪一个里面有水,就预示哪一个月雨水多。如果四月份的蒸出来里面有水,就是四月份雨水多,就这么个讲究”。
约摸四十多分钟后,王换儿揭开了蒸笼,透过热气腾腾的水雾,婆婆表情凝重的审视着一盏盏蒸熟的面灯:“水咋看起来都干着呢,这个五月跟四月水多,一月份干着呢……”。用面灯里面的水汽预测月份的降水,是否科学姑且不提,但庄稼人却深信不疑。
天刚刚黑,任岔村的家家户户开始在屋内、庭院等处点燃面灯,里里外外亮亮堂堂。这一晚,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新生活充满了憧憬,点燃了期望……
点荞麦面灯,还有一个有趣儿的故事,传说观世音菩萨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弟子,名叫“荞”,一天做完功课后,天色已黑。观世音菩萨给了荞一盏灯,让她打着这盏灯回家,荞不解的问,我的眼睛看不见,掌灯有什么用呢?菩萨说,虽然你看不见,但是别人看的见,就不会撞着你。但是荞在回家的路上还是撞到了一个和尚,荞生气的质问,和尚说,你的灯早就灭了。荞由此开悟,发愿到人间做了一棵植物,这便是荞麦的由来。
在做荞麦灯盏的同时,村里还正在准备一件十分重要的事项。这是一项全村人参与的集体活动,得把各家各户拿来的灯盏集中起来,送到村里的寺庙摆放整齐,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老老少少点燃,烧香叩拜,感谢上苍恩赐,祈求风调雨顺,老少安康。这一时刻,春节的大戏即将落下帷幕,新的一年也将正式开启,人们也要为马上到来的农忙做准备。元宵节最后的点灯环节,便有了一元复始的寓意。
正月十五,小孩子最开心、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偷灯盏。摆完自家的灯盏后,小伙伴三五成群地去偷灯。一般都去偷摆放在寺庙,或者大门外面、牛棚草房等没有人看守的面灯。据老人们讲,娃娃在灯盏着着的时候吃上眼睛明亮,偷着吃了一年不会生病。
按照老人的说法,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两盏灯,伴随终身。灯会给我们一种召唤,当看到灯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回归自我的感觉。凝神注视缓缓燃起的灯花,奇妙之感便油然而生,一个捻子,上面有油,给他一些棉花,这样的东西,它就能够亮起来。让你不由得去思索,火的奇妙、灯的奇妙、生命的奇妙。
每个人都有一盏属于自己的灯,而任何外在的灯,迟早都会熄灭,只有心里的灯亮起来,才能照亮脚下的路。
在城市里,正月十五闹花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保留项目。而在甘肃静宁的广大农村,人们却在用点荞麦灯这样的方式,延续着古老的习俗。或许随着时过境迁,人们对于点灯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是,人们都在灯火的跳动中感受着古老又炙热的记忆,也点亮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作者:马永萍
来源:静宁县融媒体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