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诗情画意元宵节古诗词欣赏
TUhjnbcbe - 2025/3/25 17:41:00

正月十五: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赏析

在历史的天空下,大唐盛世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记忆,这种完美的记忆也体现在了唐诗之中,自由奔放、彻夜狂欢、气象恢弘、盛世之强、是这首诗的主题。唐代的都城实行宵禁制度,只有在正月十五放假三天,官民同乐。男女老少涌上街头,共同观赏花灯,一起庆贺元宵。

一丝寒意的月夜,大路旁的树上挂满各式各样的彩灯,在月光的辉映下闪耀着雪亮的光芒,洛水桥上的彩灯仿佛夜空中的星星,桥上的铁索已经被打开,让观赏花灯的人们自由往来。一匹马儿跑过,在地上带起淡淡的灰尘,明月追逐着赏灯的我们一起行走。衣着华丽的女孩子,唱着歌儿飘向远处,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没有任何的管制,时间啊!你就别流淌了,让欢乐停留在这个夜晚吧。

清陆润庠元宵节作品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

《京都元夕》

金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赏析

元好问以其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名句蜚声后世,然而其写的小诗也颇有意味,此诗在众人繁华热闹和自己辛酸孤愤之间的两相对比,令人不禁想到鲁迅老先生的“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句子。开头铺陈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街上游人梳洗打扮,穿着色彩艳丽的华服,”六街灯火“大街小巷到处歌舞升平,欢声笑语。汴京上下一派繁华、升平气象。

接下来语气一转,用“长衫何为”对“炫服华妆”,一个“也”字,蕴涵着辛酸的自问自嘲自责,此时金朝偏安,繁华背后正是无尽的危机,结尾点出自己似乎也没心没肺的随游人欢乐,然而内心实则充满忧愤,便戛然而止,可谓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杨维桢册页《元夕与妇饮诗》

监审:王燕平

责编:冯清

编辑:赵春仙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情画意元宵节古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