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年)或二年(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生查子元夕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被认为是景祐三年()词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夫人所作。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上片追忆去年元夜欢会的往事。下片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想念伊人的伤感。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正月十五夜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苏味道神龙元年(公元年)写的一首咏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洛阳城皇城城门端门的布灯习俗可以追溯到隋炀帝时期,至唐代已盛极一时。这首景色诗是诗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反映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
永遇乐落日熔金永遇乐落日熔金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是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道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地二个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以享受,正反映了晚境凄凉的心情,第三个问也是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最后三句写自己自甘寂寞色心灰意懒,可以感知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下片承“酒朋诗侣”而下,这些朋友是南渡前的旧知,于是引发“中州盛日”那时元宵的汴京城,和名门淑媛“争济楚”的繁华与欢愉,与“如今”三句形成今昔强烈对比。最后二句看似淡泊自守,不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在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是李清照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