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元宵节,相信大家应该大都吃了一种圆圆的、还包着各种馅料的糯米团子,对不对呀?
说到这里,小编就想问问大家了,大家昨天吃的,到底是“汤圆”呢,还是“元宵”呢?
可能有些朋友就该问了,难道这两个不是同一种东西吗?
实际上,还真不是。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汤圆”跟“元宵”的区别吧!
准确地来说,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北滚元宵、南包汤圆”的说法,也就是说,北方人会在过元宵节的时候“滚”元宵来吃,而南方人则更习惯于“包”汤圆。
“滚”就是指把馅儿凝固成一团之后,扔进糯米粉里滚来滚去,然后捞出来,放在水里滚一滚,之后再继续扔到糯米粉里滚,反复几次,直到变成一个圆球。
而“包”则是像包饺子一样,把馅料用糯米面包起来,只是在包法上有所不同。
正如下图所示,因为做法不同,元宵在外形上会比较“疙疙瘩瘩”,不如汤圆更光滑、细腻。而且,比较起来,元宵会比汤圆要大些。
在口感方面,元宵比较有嚼劲儿,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劲道”;而汤圆则是软软糯糯,更为滑嫩。
除此之外,用元宵煮出来的汤会比较粘稠,用汤圆煮出来的汤则较为清透。
——这似乎是也从侧面表现出来了一些南、北方人在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
事实上,汤圆跟元宵在最开始的时候本为一家,起源于宋朝,被称为“浮元子”。
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南北区域由于当地人口味的不同,再加上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其制作手法有所改变,到后来,同一种食物便分化成了两种不同的食物,并且各自有了各自的名字。
当然,无论习惯上有多少的不同,人们对于这两种食物的寓意都是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诸事和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即便是很好吃,汤圆跟元宵也不能“吃多”。
一方面,不能一口“吃多”。刚出锅的汤圆跟元宵看上去热腾腾、圆滚滚的,有些朋友们就会忍不住一口一个地吞食。
但是,我们都知道,糯米是一种粘性食物,如果一口吞下、来不及嚼咽的话,就会很容易被噎到,得不偿失。
而且,一般馅料都会比较烫,尤其是汤圆,所以,大家还是尽量在咬破皮之后吹一吹再吃哦。
另一方面,不能一次“吃多”。汤圆跟元宵的含糖量、油脂含量等都比较高,不易消化,相比较而言,元宵要更甚,所以不建议大家一次性吃太多。
而且,饭后最好是出门散散步,帮助消化。
特别提醒!
糖尿病人们可千万不要以为买“无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实际上,“无糖”不代表“低热量”,汤圆和元宵其本身皮跟馅料的组合便足以让我们拉高警戒线了!
那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少吃多动!
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早已被我们的祖先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之中,也就是俗称的“原汤化原食”。
最后,小编再问大家一个比较伤感情的问题哦:这次回家过年,你们都胖了几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