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赏元宵古词,穿越
TUhjnbcbe - 2025/1/21 17:37:00
氮芥酒精价格是不是很高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5863.html

“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

“词”标题形式的丰富多彩之美,

体制结构的摇曳多姿之美,

句式句法的参差多变之美。

词如同美人,窈窕妩媚、袅娜多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年年岁岁闹元宵,岁岁年年品诗词,此情无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No.1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

上榜理由:

诗中两句成语,妇幼皆知,脍炙人口。论这首小词,在上万首宋词中,点击率绝对可以排在百强榜单中。

古词赏析:

本诗字句少,又浅显,意蕴却饱满丰富。它有场景,有人物,有事件,画面感极强,情景交融,又添情怀。这几个“情”,汇成了触动读者软肋的几股力量,激起强烈的共鸣,让人玩味,跟享受了美食一样,余香满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甚至升级为经典,传诵于街头巷尾。

知识链接:

欧阳修担任过翰林学士,就是给皇帝撰写诏书的超级秘书。一个整日习惯于,与单调枯躁文字打交道的写手,竟然能吟咏出这样委婉清丽的佳品真是才情俱佳。

No.2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公在杭州任职期满之后,又去了山东的密州当太守,留下了这首写元宵的词章。

古诗赏析:

上半阙描绘出了“三五夜”“人如画”的景象,属于例行的铺叙手法。

可到了下半阙,就变样了。头一句中,突然出现了“寂寞”和“老”。这一年,东坡先生才四十岁,说“老”,无论怎样说,都有点不靠谱。“老”的,应该是心境。

而结尾的十个字,把“老”进一步落实在景物中。赏此诗要把他五天后写下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连在一起读,才明白,在“三五夜”的“人如画”中,已经孕育出了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惊世绝唱。

No.3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上榜理由:

在元夕词中,挑选内容含量最沉实,最凝重的,大概要数这首了。它完全可以当作“史”词来读。

古诗赏析:

一开头,作者描绘了鲜丽的景色之后,就发出“人在何处”的疑惑,后面又连续设问,“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可以看出,再隆重的“佳节”,也无法抹掉国破家亡笼罩在女词人心里的阴影。

下半阙,她的思绪行云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回转到“中州盛日”。可展现的并不是宏阔场景,只是像绣花那样,刻画了闺秀们头饰装扮之类的细节,却以小见大,让读者感悟到那个时期的国泰民安,兴盛繁华。

接下来,一个“如今”,把画面拉回到眼前。用“风鬟雾鬓”概括出“憔悴”之后,笔墨变得直白平淡,像是在唠家常嗑,可十分尖利地剖露出隐秘的内心波澜,就是结尾的那几句。

No.4

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诗词赏析:

起句可读成“相思”“无尽期”。于是有了“梦”。可梦中情人既没有图画那般看得真切,团聚又匆匆被鸟叫声惊破。这样的“梦”,带给词人的,不只失落,更是残酷。

“红莲”指代花灯,加一“夜”字,就是元夕。在这个欢庆佳节的时刻,身居两地的情侣,却只能“沉吟”,而且是“岁岁”,凄苦哀凉尽在其中。

词中的警句要数“人间久别不成悲”。原本应该“成悲”才对,硬是说“不”,如此的语言搭配,裂变出的是,欲哭无泪,于无声处听惊雷那样的震撼。

No.5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首和欧阳修老先生的《生查子·元夕》一样,也是写元夕的名篇。

诗词赏析:

上半阙,场景开阔,有灯,有车,有歌,有舞,展现出一道节庆之夜灿烂亮丽喧哗热闹的风景线,充满色彩感流动感,让人再生两只眼睛,也看不过来。

如同舞台,上半阙搭建好了布景,下半阙人物出场了。首先登台的是群众,都是女士。她们戴着娇艳华美的头饰,传出一阵阵说笑声,飘忽着好闻的香气,前呼后拥地结伴出游。

这时,男主人公亮相了。他在寻找让他倾心的那个女孩。在一拨一拨的人群里,找了成千上百次,总是不见她的踪影。小伙子不灰心,不放弃,坚持找下去。

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偶然一回头,终于见到了要找的女孩。原来,她远离热闹的街市,孤零零地呆在灯火陆续熄灭的角落里。

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划上完美的句号,舞台大幕拉上了。

这首词充满情趣,但是,更难得的是,透过情趣潜含着那么多可以引发思考的哲理。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摘录了结尾处“众里寻他”四句,指出“此第三境也”,这个评价高着呢,当然不过分,所以成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结论。

腹有诗书气自华,欣赏美,分享美,传播美。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赏元宵古词,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