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
赏析:词的上片,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像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辨认着,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赏析:新正元旦之后,人们忙着拜节、贺年,虽然新衣美食,娱乐游赏的活动却比较少;元宵节则将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把新正的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甚至一直绵延不绝地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似明月高悬。为这节日增光添彩的,当然还少不了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宋代以后,元宵节的热闹繁华更是盛况空前,人们不但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较为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合”字用的非常好,写出了四望如一的情景。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因为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赏析:元宵节这天晚上,万家灯火通明。京城中热闹非凡、给人以震动之感。非常多的宫女一同跳起舞来,“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上阌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
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赏析: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元宵》(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赏析:一提到元宵节,花灯和月亮都是缺一不可的。正如这诗中所说。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如果只有灿烂花灯而没有皎洁的明月,实在不能让人尽情欢畅。如果只有皎洁的明月而没有灿烂的花灯,也实在不能算作真正的春光。春天来到人间,让每个人都除尽惆怅,在月光下行走,照出美玉般的脸庞。灿烂的花灯在皎洁的明月下燃放,照出水银般迷人的月亮。精心打扮过的女子纷纷出来踏月观灯,听歌观舞。在这样的大好春光中,如果不能展颜一笑,岂不是辜负了这美景良辰?
《折桂令·元宵》(元)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赏析:上阕写了元宵节那天美好明媚的风景:月亮似冰轮满悬,灯火一片,在温暖的春天里游人纷沓而来。下片写了对美景容易消逝的感伤,正因为美景太过美好,所以才更害怕它会有一天消亡。害怕这一夜繁华过后,游人散去,灯火暗淡,月落西厢。上下片两相对照,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