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从历史到现实,仍然是民俗文化活着的教材,如今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元宵节始于多年前。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把主宰宇宙的神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民俗文化:跨火堆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然而,从汉唐至今,时代社会经济条件变化,文化发展,总的来说,过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没有变化,就连海外华人圈也要过元宵节。也就是说,元宵节仍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习俗文化。年,元宵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传统习俗文化,各地有相同的活动内容,但也有差异。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元宵节具体活动就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同中有异。比如,饮食表现为吃元宵,娱乐表现有放炮仗和烟花,灯会等。这些表现具有普遍性。比如灯会,内容丰富,活动项目多。一般来说,就有逛灯会、猜灯谜、看歌舞杂耍等等。《武林旧事·灯品》详细记载了灯会的活动内容。明清两代的灯会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与元宵节众多的活动相比,正月十五或十六跨火堆的习俗则独具特色。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地方还有保留。比如,甘肃多地十五有跨火堆习俗。夜幕降临,家家门前空旷出燃起火堆,全家人按照辈分依次跨过火堆,寓意是驱走恶魔和病魔,去晦气,祈求吉祥如意。跨火堆也是窗花的内容。在甘肃一些农村,火堆燃烧结束,长辈用叉子挑起,扬到空中,查看满是火星的余烬像谷穗还是麦穗,依此预测哪类庄稼收成更好。跨火堆结束之后,天气渐暖,农民就要准备春耕了。
据说,苏北地区的一些农村,至今也保留着跨火堆的传统习俗,而且,这种活动成为春节的最后一项活动。比如,苏北兴化市的农村,正月十六,成年人特别上心的就是跨火堆,当地土话俗称“滑吞事”。“滑”是跨的意思,“吞事”是方言,指倒霉晦气的事。意思是,从火堆上跨过去,就能将身上晦气全都丢进火里,这一年就会平平安安好运不断。
人类学会用火,是走向文明的标志。元宵节跨火堆之类的文化习俗,可能是一种相当古老的习俗残存,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不过,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民俗活动中发现其保留。跨火盆是我国古代婚俗礼仪之一,象征远离不祥、兴旺蓬勃,有些地方还有保留。比如,闽南一些地方,至今保留着婚俗中的“跨火薰”仪式:新娘进新郎家的门槛时,要跨过男方家门槛前的火堆或者火盆,主持仪式的人嘴里念念有词,祝福新娘大吉大利,生活越过越红火。
除此之外,跨火堆还是民间殡葬活动中的一道程式,也称作跨火、燎火或者跃火。这种习俗,明代《金瓶梅》和清代《杭俗遗风》中均有记载。过程一般是,孝子等人进门前,须从一盆火或一堆火上跨过,有的还要用手触碰一下搁在水盆上的菜刀,接着洗手,之后入门。有研究者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趋吉避凶趋吉,变祸为福,象征生活继续,日子兴旺红火。
火,给我们带来文明。《易经》中的离卦卦象是火,它象征光、热、温暖、生命力、知识、文明。相传,我国远古的神农氏、伏羲氏和燧人氏就是火神。火,对于生活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假若我们用火不当,对燃烧物质缺乏管控,火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因此,当我们从民俗文化角度谈到跨火堆的意义时,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前提下,还应该不忘安全用火。只有安全用火,我们才能避凶趋吉,让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