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保护身边的非遗为了更多人看见
TUhjnbcbe - 2025/1/13 1:22:00

本文转自:桂林晚报

保护身边的“非遗”为了更多人“看见”

灵川走牌灯。资料图片

近日,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向社会公示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等多个类别共48项。目前,桂林的区市县三级非遗项目已经达到多项,市级非遗项目多项。

在这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桂林根雕”、“平乐柿饼制作技艺”,也有资源哪哩歌、灵川走牌灯、两江龙灯、风物传说、山水传说、打社火这样让人感觉新奇的项目。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桂林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而将这种“活态”桂林历史文化“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提高它们的“可见度”,从而能更好地保护其所在的整个文化生态。

1这批非遗项目中

有不少“舌尖”精彩

在本次公示的“桂林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拟推荐名单”中,数量最多的当属“Ⅷ传统技艺”类,共有31项。

有意思的是,这其中有超过一半数量为食物制作技艺,例如兴安桂花醇酿造技艺、阳朔船上粑制作技艺、平乐鱼酿制作技艺、桂林南糖制作技艺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非遗部(以下简称非遗部)副部长潘雪枚介绍说,随着桂林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越来越多的非遗走到了世人面前,原来大家觉得司空见惯的东西,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而美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次美食类的非遗项目在推荐名单中占比众多,一方面和大家对非遗项目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市文广旅局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桂林美食文化有关,“还有就是,食品制作是最贴近老百姓的非遗项目,大家接受程度更高。”潘雪枚说。

据介绍,每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入选,都要经过严格的评审。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原则上应已列入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符合众多标准,特别是要制定有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和保护规划,保护工作富有成效。这是保护这项非遗项目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一项非遗项目的申报必须要提出长远的规划和可执行的保护措施。

除了这些条件外,申报非遗项目的负责单位还要提供纸质、影像等各种材料。之后,非遗部会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评审,评审专家都是来自各个行业领域的资深专家,其中包括很多高校学者老师,他们不但有丰富的非遗项目学术知识,还有长期的田野调查经验,可以更为客观公正地对这些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对这些项目的定位、归属类型等给出更为权威和中肯的意见。

2“山水传说”“风物传说”

丰富桂林旅游文化

再以各种“风物传说”的非遗项目为例,这些传说通过口口相传,从古至今,无一不是在记录当地历史文化的变迁,同时也寄托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其实,只要你用心“走近”每一个非遗项目,它就不再陌生,而是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根植在百姓的身边。

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的桂林山水、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方物产和杰出的人物,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成为桂林山水文化的一部分。

桂林地方风物传说最早见诸文字并留存后世的,是唐光化二年()莫休符的《桂林风土记》。文中有记载訾洲来历的《訾家洲》及《欧阳都护冢》,关于西庆林寺、开元寺的《延龄寺圣震井》,还有人物故事传说《米兰美绩》《桂州陈都督》等。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在游览桂林山水时,七星岩那些向导的唱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民间口头文学的机会,他们把口头流传的有关洞中景观的传说故事以近乎说唱的形式作为解说,朗朗上口,十分动听。而最有特色的是把山水传说故事镌刻在风景区的崖壁上,如宋绍兴五年()刻于七星岩壁的尹穑的《仙迹记》和宋淳熙元年()范成大的《碧虚铭》,都是记述唐人郑冠卿在七星岩内遇日华、月华二仙对弈的传说故事。宋绍圣三年()欧阳辟刻在南溪山刘仙岩的《唐少卿遇仙记》,则讲述了另一个传说故事。

尽管古代桂林的口头文学不少已被记录下来并留存于古籍和石刻中,成了文字文学的一部分,但口头文学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广泛流传下来。现今桂林山水传说、风物传说已在桂林的旅游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桂林的各个旅游景点都能听到有关风物传说的故事。

3那些“陌生”的非遗其实就在身边

“资源哪哩歌”、“灵川走牌灯”……在本次入选的非遗项目中,这两项看着有点“眼生”,但其实它们就是老百姓身边的项目。非遗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资源哪哩歌是当地汉族聚居区的一种歌谣,因歌谣中经常出现“哪哩”这样的唱词,所以命名为哪哩歌,这项非遗项目虽然有点陌生,但它记录了资源县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歌曲中描述了不少历史演变中的生活场景,而且在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还会有不同的唱词和唱腔,是记录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灵川的走牌灯也是如此,牌灯队伍常常出现在节庆等重要场合,通过不同的牌灯队形展现不同的意义,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记录。

翻看桂林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各种类别的项目琳琅满目,不少还“大名鼎鼎”,例如广西文场、桂林渔鼓,除了这些听到名字就能联想到具体事物的非遗项目外,还有很多类似“哪哩歌”、“走牌灯”这样的身边“陌生人”。比如“打社火”,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社火”的项目申报片中介绍,打社火是全州县文桥镇江头村闹元宵的习俗,至今已流传余年。每年正月初六,江头村挑选17位八至十六岁的男女少年儿童进行训练,打社火需要的物品有17位历史英雄、神话人物的服饰、头饰、兵器道具、祭祀用品、米、茶、纸香、鞭炮及乐队乐器鼓、锣、唢呐、铙钹等。

正月十一,整个江头村处处张灯结彩,一片欢乐祥和。由村民推选德高望重的本族老者领头,乐队敲锣打鼓吹唢呐,后面紧跟由17位少年儿童装扮的程咬金、鲁智深、武松、土地公、土地婆、包青天等17位神话、历史英雄人物,数十人的打社火队伍排成长龙,从祠堂开始,挨家挨户到每个村民家中表演。村民们则在社火队伍到来前,准备好鞭炮、茶水、大米,随着社火队的到来,大家放鞭炮迎社火,社火队的小演员依次进入村民堂屋,开山斧、二路棍、财神到、土地公等各种表演依次进行,在振奋人心的锣鼓声中,在欢声笑语的表演声中,生动演绎出国泰民安和安居乐业的美好画面。

另一非遗项目两江龙灯同样场面是热闹非凡,通常在元宵节“上演”,万炮齐鸣、牌灯走阵、舞龙翻飞。临桂两江琅琥村老少齐上阵,来回舞动五条舞龙和上百盏牌灯、鱼灯,以传统舞龙等方式欢乐闹元宵。

4非遗项目在保护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和传承,对历史文化记录的保护和传承,也正是这些项目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专业人士特别喜欢一个比喻,就是“鱼VS河中的鱼”的比喻。如果一条鱼是一个文化遗产,在考古或者文物保护的领域来说,把这条鱼捞起来,放置在恒温恒湿的保护环境中,文物保护工作就基本告一段落了;但如果要把这条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就不仅仅是要保护这条鱼,而是要保护鱼所在的河,这条河的河沙、水流,这条河的所有生态,它的历史,都在保护之列。

这也正是非遗工作者者平时经常提到的“活态”保护,以桂林米粉为例,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大家看到的桂林米粉其实只是这个非遗项目的表现形态,而非遗真正要保护的是米粉从过去到现在的传承变化、米粉的制作工艺、米粉的发展等内容。

对于桂林人,说到毛笔,可能会想到黄昌典;说到扇子,可能会想到团扇;论到吃米粉,有人喜欢吃马肉米粉,有人怀念老四样米粉……这就是非遗保护的价值,以美食类非遗项目为代表,一种美食的背后是一个地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记录,也是一个地域个性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植根于本土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传承千年,当我们回头仔细审视它们的时候,可以从它们身上读出桂林的岭南风味,读出桂林祈福祭祀的文化、读出文化融合给桂林带来的新气象,正是这些特质让它们成为了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就是在传承文化,对它们的保护,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对人类根脉的保护。

5推广和传承都是为了“看见”

据介绍,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分为几类,对已丧失传承人、客观存续条件已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记忆性保护”;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具有特色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

这些保护分类让非遗的保护更加明朗,人类历史丰厚璀璨,流传下来的文化也多种多样,有些项目可能带有历史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自然消亡,这些只要做“记忆性保护”,将它在历史上留痕即可;有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较为困难,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更多的项目其实更需要的是生产性保护。而无论哪种保护,最终是希望这些非遗项目能被更多人“看见”。

国家、各级政府都在不断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在桂林,我市已经建立了非遗综合展示场馆,县(市)区也相应地设置非遗传习场所;政府鼓励和支持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建设展示、传习场所。与此同时,桂林市也在逐步将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教学相结合,将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保存纳入教学体系中,采取设立特色学校、培训师资、开设课程等措施,将本土非遗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更多非遗项目技能人才,传承非遗项目。

但对非遗的保护最终还是要靠你和我,“每个人都可以保护非遗,因为非遗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潘雪枚说,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归根结底来自于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的选择。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它在民众生活中获得新的活力。除了政府的推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遗项目保护的代言人。当你了解到一个项目进入了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后,你可以在日常中推广它,介绍给更多的朋友,让它“活化更新”。还是以米粉为例,其实对这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具体就落在了每一个做米粉的人身上,每一位吃米粉的食客身上,只有让非遗项目走进生活,适应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让这个项目走得更远,也才能在创新中不断传承。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护身边的非遗为了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