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嵩的《观灯图》,画面背景是三盏用灯棚悬挂的大灯,居中的一盏三灯相连。
清代宫廷画师所绘《雍正十二月令图》之《正月观灯》,画面上半部分有许多人聚集在桥上,这是元宵“走百病”的风俗。
按照中国古代历法,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明代才子唐寅也就是唐伯虎,曾有诗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元宵节不能没有灯,在没有电的时代,寻常日子,人们入夜之后便休息了,唯有在元宵节,彩灯将夜晚照亮,人们相聚在一起,尽享这难得的时光。古人对于元宵节的热爱,不仅表现在难以计数的元宵诗歌中,也表现在传世的画作中,尤其元宵画作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过元宵的场面,领略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声鼎沸闹元宵
元宵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要一睹元宵节的人声鼎沸,非到繁华都市不可。
有道是“金陵自古繁华”,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南京为首都,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然维持陪都地位,终明之世,这座地位特殊的大都市,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一卷《南都繁会景物图》已摹写出明朝南京城市井的繁华。
长卷是表现市井风情最合适的方式,一是它的体量大,能容纳市井中的各色人物、各种事件,二是伴随着展卷这一动作,我们仿佛行走在市井中,观看街道的风景,聆听街道的声音,市井只有深入其中方能得其真味。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能通过一卷厘米的长卷《上元灯彩图》看见明朝南京市民过元宵的场景。据专家研究,《上元灯彩图》描绘的是明朝万历至天启时期(年—年),南京城秦淮河往北过三山街的内桥一带的场景。三山街一带是明朝南京城的一处商业中心,这里距今日喧嚣的夫子庙很近,三山街在那时是书店聚集之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
《上元灯彩图》的作者不详,应是一位民间画师,当时雅好艺术的富商,向民间画师定制类似的风俗长卷是很普遍的。民间画师熟悉市井生活,他下笔必是有依据的,而非只靠想象,由此这幅画卷又有了史料的价值了。
《上元灯彩图》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人真多啊。画卷起首的三孔桥上挤满了人,还有不少人等着过桥逛灯市,桥上有一颗硕大的灯球,外用竹篾框住,灯球似乎可由行人推着走,这无疑更增添了灯市的热闹。
这幅长卷的中心是一座青绿色的山,这便是灯中翘楚“鳌山巨灯”,山上装饰各色戏剧人物,围观的民众摩肩接踵,在画面上只能露出脸来,他们凑近观看山上有没有自己熟悉的戏剧人物。《上元灯彩图》中还出现了耍龙灯的场景,至于提在手上的灯、用灯棚悬挂的灯,可谓各式各样。江南地区聚集了一批制作灯彩的能工巧匠,但只有很少人能留下自己的名字,明朝的赵士元是其中的一位,在张岱的笔记中,他盛赞赵士元制作的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只要灯会中有赵士元制作的灯,便可称为盛事。
《上元灯彩图》不仅描绘了观灯场景,还描绘了民众消费与娱乐的场景。只见人们围成一个又一个圈,圈中艺人杂耍正酣,引得大家纷纷叫好。《上元灯彩图》描绘的人物有千人之多,元宵灯会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流,当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场合。许多店家直接将货物搬到了街道上售卖,而店铺二楼也坐满了人,他们临窗俯瞰着街面的热闹景象。
我们来看看鳌山巨灯背后的几个摊位:有卖字画的,横幅、竖轴应有尽有,几位顾客聚在一起对字画品头论足,店家展开一幅画请顾客观赏;有卖屏风的,有不能折叠的座屏,也有能折叠的折屏,屏风上绘有山水花鸟,放眼整幅画,卖屏风的摊位不止一家;卖屏风的店家,似乎还卖瓷器,一张桌子上放着好几摞瓷碗,店伙计又抱出一摞打算补货。此外,还有卖架子床、罗汉床等家具的,卖花鸟虫鱼的,前面提到过三山街一带是书店聚集之地,自然也少不了卖书的,用蓝色盒子装好的书码在地上,顾客蹲在一旁拣选。中晚明时期,正是市井文学兴盛的时期,章回小说道尽世间故事。
在远离市井的乡村人家,元宵虽不及市井热闹,却有一份难得的田园诗意。清朝画家王素有一幅《闹元宵图》,没有密集的人流,没有华丽的灯彩,几位小童在自家庭院中玩游戏、放爆竹,屋后一棵树已经抽芽,盎然的春意即将写满枝头。
市井乡间,大江南北,传统节日将我们凝聚在一起。人类学家认为,节日赋予时间文化上的意义,让日历上普通的一天不再普通,节日提供了一个重温传统的场合,正是因为我们都共享这一传统,因此成为一个共同体,并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发展下去,长长久久,和和美美。
彩灯高挂比星灿
提到宋代画作,许多读者首先想到的是《清明上河图》,这幅不朽名作属于风俗画。宋代的风俗画相当发达,画家以笔墨摹写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传为南宋画家李嵩所绘的《观灯图》,展示了元宵节仕女赏灯奏乐的场景。
李嵩是供职于宫廷画院的画家,画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样样在行,可谓全才。这幅《观灯图》居于画面中央的是四位穿着典雅的仕女,左边三位正在弹奏乐器,站立者正奏檀板,两位坐着的仕女一位吹箫、一位弹琵琶。尤可注意的是琵琶演奏的方式,画中展现的是横奏而不是竖奏,其实横奏更古老,今天只在泉州南音中得见这种演奏方式。右边的仕女正在逗孩子,她身后还有两个小童,手上各提一盏灯,其中一盏做成兔子的样子,颇有童趣。旁边的方桌上,摆着酒壶、碗碟,还有一盏走马灯。走马灯是一种别具匠心的灯,点燃后,灯罩上的图案会周而复始地旋转。走马灯据说在唐代就已出现了,宋人的笔记中也提到过不止一次,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追忆临安元宵灯品时,提到“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说的便是走马灯。
李嵩《观灯图》中最隆重的灯,是四位仕女身后的三盏灯。这三盏灯很高大,因此特别搭了一个灯棚悬挂,三盏大灯上覆华盖,并且装饰飘带,居中一盏大灯三灯相连,两个大灯球下还有一盏六边形的灯,大灯球上开出许多方格或圆形作为装饰,在最上面的灯球开出的方格中,还绘制了图案,精美异常。
四位仕女前方,有一位仕女拖着一辆小车缓缓向前,车上有头小象。古人制灯喜欢模仿各种动物,说不定这头小象也会发光,小象后两位小童亦步亦趋,又想凑前看个仔细,又怕绊倒象灯,憨态可掬。小象上还有一个人,“骑象”与“吉祥”谐音,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宋人戴复古有一首元宵灯诗说:“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颇合《观灯图》的意境。《观灯图》中灯品的多样与华丽,若非富贵人家所有,便出自宫廷。
五百年后,在另一位宫廷画家的笔下,我们得以见到清朝雍正年间宫中过元宵的一些场景和风俗。四时流转,每个时节都有其独特的风物,月令图是表现一年十二个月风物之美的图画。清朝宫廷一位佚名画师曾作过一种《雍正十二月令图》,郎世宁临摹过这一组画,并做了一些细微的修改。《正月观灯》是《雍正十二月令图》的第一幅,地点设置在雍正钟爱的圆明园,圆明园在雍正时期得到扩建,雍正常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
一道水面将《正月观灯》这幅画很明显地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最打眼的是一盏天灯。清宫过大年会立天灯、万寿灯,天灯其实就是悬挂在高处的照明灯,民间、宫廷皆有,只是宫廷的天灯更加华丽:一根金色雕龙纹的木柱竖立在石座中,靠近顶端处横插一梁,塑为龙形,龙口衔一盏花灯,花灯有细线与安放在地面上起到固定作用的四个小铜人相连。将视线从这盏天灯稍往左移,会发现另外一盏较简陋的天灯,一盏四面装饰花纹的花灯高挂在灯棚上,灯下童子正在嬉戏。至于悬挂在廊檐下的各式宫灯,宫廷画师不厌其烦地精心描摹,渲染出一种喜乐的气氛。
《正月观灯》上半部分仿佛走出了宫闱,来到了市井,一座单拱桥上汇聚了不少人,这是元宵节一些地区“走百病”的风俗。有明朝张宿的诗为证:“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看来不光有走百病的风俗,还有摸门钉的风俗,一些老北京至今还保留这一风俗。元宵时节,寒冬已过,暖意渐浓,正是活动筋骨的好时候,有了好身体,才能驱走百病,这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美好的愿望。(陈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