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平
昨天的“一个场景一句古诗”是元宵夜情侣约会场景,提到的一句诗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必大家都很向往那个“月儿从柳树上升起时,一对情侣正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场景。
然而,追溯这句诗的出处欣赏整首诗后,感觉却并不是那么美好。原来,原诗的主题并不是赞美约会的美妙,而是感叹当下的哀伤幽怨。
0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原诗里写了什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我们都比较熟悉了,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政治上也是颇具盛名。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这首《生查子·元夕》写的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用现在的白话来解释,这首诗的意思是:
去年的元宵夜,花市上灯火闪烁,灯光明亮如同白昼。圆圆的月儿悄悄爬上柳树梢,我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今年的元宵节,明月依然高挂,灯火照旧辉煌。却见不到去年约会的佳人,思念的泪水浸湿了衣袖。
你看这主题,分明是一首写愁绪的词。词的上半阕实在回忆去年元宵节的情境,刻画了两心相许的和谐情意。特别是诗中巧妙地以“月”、“柳”、“黄昏”等作为情人表达切切情与绵绵意的背景,更是把他们的约会场景笼上了一层迷蒙色彩,给人带来了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遐想。
02为什么浪漫的约会发生在元宵之夜?
元宵,又叫元夕、元夜,,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元宵节是我国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唐代以来,民间便有了元宵观灯闹夜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五夜都会大放灯火,而且要连续三夜。
到了宋太祖开宝年间,元宵又增加了两夜,叫做“五夜元宵”,热闹场面真可谓是盛况空前。入夜时分,大街小巷都是万灯齐明,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正因为如此,元宵夜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
在封建传统社会,年轻女孩是不允许随便外出自由活动的,但是,元宵节赏花灯是可以结伴出来游玩的,这正好给了她们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情侣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密约幽会了。
欧阳修的这首词,就是以元宵节这一良辰美景作素材写成的。因而,词的开篇就点明了“元夜”这一特定时间,紧接的“花市灯如昼”描述了灯火通明、美不胜收的佳节景象。元宵夜这么一个特定的时空,为情人幽会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与和谐的气氛。于是就引出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传世佳句。
纵观唐宋文人的“元夕”诗词,大多停留在描写“帝里风光”之繁华,借以粉饰现实,点缀升平。偶有侧面反映青年男女在元夕的爱情活动,也是作为节日景象的陪衬。正面集中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为数甚微,象欧阳修的《生查子》词就更是吉光片羽了。
这首词让我们了解到:在元宵夜观灯人流中,尚有另外一族,他和她无意欣赏火树银花的灯光花市,他们避开稠密的人流,在黄昏月上柳梢之时,相互约见,倾诉衷肠......
03元宵夜的如此美妙相约,后来怎么了?
如果这首词从头到尾都在写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和情侣约会的甜甜蜜蜜,也许就不会那么引人入胜再扣人心弦了。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其中的“依旧”两个字,简洁而有力地将去年的美好情境再现。但是,在种种的“依旧”里,却没有了去年赴约的心上人儿。“不见”两个字,无情地打碎了当事人的梦。
前面的“物是”和后面的“人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因为“物是”的铺垫,才更突出了“人非”时刻的揪心,这正是这首词的精妙之处。“泪湿春衫袖”一句,写的虽是外形表现,却能展示出深蕴的心理层次,使人读后感而叹之,回味无穷。
那个去年人为什么不见了?作者并没有做交代。是远行了?还是被阻拦了?亦或是变心了?这些揣测紧紧地牵着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慢慢咀嚼,变成了无穷的余味。
突然想到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七言绝句,从写作思路和主人公的情感波动看,是不是与今天这首《生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个人认为,宋朝欧公这首《元夕》较唐朝的崔诗,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而文体上,宋词比唐诗更具有了民歌风味。
自古以来,但凡描写爱情的诗句,都会感动无数看客。无论是一场巧遇、一个约定,还是一句誓言、一种执着,轰轰烈烈也好,凄凄美美也罢,都会让人为之动容。
去年元夜时……,而今又到了元宵夜........谁与谁在相约?谁在思念着谁?有多少人又能知晓缘起缘落的奥秘呢?
#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