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宫里的诗意元宵节
TUhjnbcbe - 2024/12/15 17:10:00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筵席联句佳作不断

清代《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

元宵联句,是上元节时清宫中君臣以元宵为主题创作的诗句。清代皇帝有在正月设宴与廷臣联句赋诗的传统,最早起源于康熙年间,参加“赐廷臣宴”者“仿柏梁体赋诗进览”,后成为清宫的特色文化活动之一。乾隆年间,这类活动更为频繁,皇帝经常于正月里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联句,参加者由皇帝选定,多为大学士、内廷翰林等满腹诗书的“儒臣”。联句的主题由皇帝钦定,并出首句定韵,之后群臣依韵恭和。乾隆八年(),元宵联句的主题之所以定为元宵,与清宫在元宵节前后3天,依例在晚膳中增元宵一品有关。据《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记载,在乾隆八年()的联句活动中,乾隆帝命题“浮圆子——都人以元宵节食之,遂名元宵”,并出诗“筵开三五夕,品荐半升铛。馔玉神仙从”;张廷玉第一个接诗,“煎沉罗绮迎。验丰同粔籹,侑食奏丝笙。薝葡香分艳”;鄂尔泰又接,“团圞月并盈。琅霜和石髓,揭露泻金茎。牢九称惟旧”;乾隆帝再作,“筲三簸用精。圆融如意粒,甜滑自然粳。体借蟾蜍魄”;徐本又接,“奇传沆瀣英。常留春日意,恰称令宵名。的的星丸皎”;随后,任兰枝、张照、刘统勋、梁诗正、汪由敦等大臣也纷纷和诗。君臣们在欢庆佳节的氛围中,共同创作出这首著名的元宵联句。

皇帝赐诗大臣谢恩

清乾隆八年()各地官员谢恩统计表

因为元宵联句活动是在宫中举办,只有少数京中重臣能参与其中。为了让京外各地方的要员共同欣赏诗作,乾隆八年(),乾隆帝特地将当年的元宵联句作为赏物赐给他们。这一年,有以下大臣(见左图)被赐予了元宵联句及赏物。

收到恩赏的官员们,在“出郊跪迎叩头祗领”之外,都会上奏折感谢恩赏。虽然谢恩的原因是相同的,但谢恩折里的内容却各有乾坤。有的简明扼要,如两江总督尹继善上奏谢恩:“臣随恭设香案,望阙扣头祗领讫,所有感激微忱,理合缮折,恭谢天恩。”有的顺便抒发自己的感情,如直隶总督高斌,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在收到赏赐两天之后就迅速谢恩,“奏为恭谢天恩事六月二十六日,奴才奉到皇上恩赐元宵联句一册,鲜荔枝一圆”,并借机表明自己的心迹,“奴才奉职多惭,偶逢亢旱遂致愚民轻去其乡,奴才正深惶悚荷,蒙皇上天恩不加谴责,更颁赏赐奴才……唯有矢竭驽钝,钦遵圣训妥协办理,以仰副我皇上念切民生之圣心于万一”,言辞十分恳切。而更多的则是借机溜须逢迎,如贵州总督张广泗在谢恩折中赞誉乾隆帝“圣明天纵,学问性成”;江西巡抚陈弘谋则在夸赞了“皇上生知天纵,文治日新”后,又道“兹当正岁之初,复有元宵之咏,金声玉振,天子实综其大成,璧合珠联”,再言“况复盘堆白粲却思民食之维艰,香挹红莲不忘田家之作苦,即此偶然赋物亦含重农贵粟之深思”,歌功颂德之文采一点也不亚于元宵联句。

外国使臣入乡随俗

清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十九日,上谕档中关于赏赐朝鲜等国贡使的内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元宵佳节,乾隆帝不仅自己出题作诗,招呼群臣和诗,还会饶有兴致地让外国使臣也参与进来。乾隆五十六年()元宵节,朝鲜、暹罗、缅甸等国的使臣正好在京城,乾隆帝就下旨,让他们各自以元宵节所见之景作诗。这对于本就是文人的朝鲜国正使金箕性来说并不算难,他与副使闵台爀遵旨各自恭赋元宵即景诗一首,乾隆帝看后非常高兴,下令赏赐他们“大缎各一疋,笔各二匣,墨各二匣,笺纸各二匣”。有熟悉诗词歌赋能出口成章的,自然也有不谙声律只能默不作声的,暹罗、缅甸两国贡史就没能按照要求提交诗作。本来这样入乡随俗的要求就是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乾隆帝自然也不会太过当真,更不会强人所难。参照上一年琉球和暹罗的正、副使没有作诗也给了赏物的做法,乾隆帝赏赐给暹罗、缅甸贡史5人“八丝缎各一疋,笔各一匣,墨各一匣,笺纸各一匣”,虽然赏物比作出诗的少一些,却也让大家都平添一份节日的喜气。这样的好事并非年年都有,到了嘉庆年间,赏物就只颁给赋诗进呈的来使,没有赋诗的便“毋庸给予”。由于不同年份的来使情况不尽相同,其能否作诗主要看个人文采情况,负责接待的礼部后来都会事先询问使臣能否作诗,将情况上报后,再由皇帝决定是否出题让他们赋诗进呈,从而避免了皇帝下旨后外国使臣无法作诗的情况,也免除了外国使臣因无法作诗只能看着别人领赏的尴尬。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清代元宵佳节君臣赏月吟诗的场景已无缘得见,但透过一份份清宫档案,昔年上元之日的欢庆氛围和浓浓诗意却清晰地在纸间笔端被还原。历史的长河虽奔流不息,但人们祈盼新年一切顺遂的心愿却亘古未变。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宫里的诗意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