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正月十五被取名为“元宵节”,是由于在古代,农历里的正月也叫“元月”,也就是第一个月份的开始。“夜”则被称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此被称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除了观花灯之外,还有吃汤圆、燃放烟花爆竹等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并且在民间还流传、延续着,元宵节渐渐成为国人比较重要和喜欢的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老传统要“做8事忌1事”,为家人祈福安康,顺利过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做的8个习俗一、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是南北方对于同种美食的不同称呼。北方地区习惯把汤圆叫元宵,也喜欢炸元宵吃。南方的汤圆则是煮着吃。北方的元宵是馅料撒水在江米粉里滚动,滚成圆形,看起来不够规则,所以又叫“滚元宵”,因此在北方见到的元宵大多是现做的,一边滚一边卖。
南方的元宵叫汤圆,因为是煮出来的,带着汤吃,但是它的做法就不是滚出来的,而是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把馅料包进去,团成圆形,并且外表比较光滑细腻,看起来确实比较圆滑。正月十五吃元宵已成为约定俗成的饮食习俗,寓意圆圆满满,人们通过元宵这种美食,来寄托和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和期待。
二、祭祖每次回东北老家,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祭祖,虽然在大年三十也有这样的活动,但是正月十五的祭祖扫墓却是最为隆重的仪式。在祭拜祖先时需要焚香摆供,把做好的节日美食要先供奉祖先,再摆上水果等供品,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并祈福保佑。
三、送花灯送花灯的习俗在各地有不同的讲究,东北以前的做法就是在十五晚上,在自己的院子点燃一堆堆柴火,类似篝火的样子,一直排在大路上,近些年为了环保,已经改成了送花灯。
目前在东北地区最流行的做法是给祖先送花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带上烧纸、鞭炮,先给祖先烧纸祭祀,再燃放烟花和爆竹,把花灯点亮,放在坟头两侧,用来寄托哀思。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漫山遍野的花灯灯光会点亮坟营地,烟火和鞭炮会响彻云霄,一直持续到夜里十点左右。
四、放鞭炮春节期间在农村还保留着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清理库存烟火的时候,就是在这一天把所有的烟花爆竹全部燃放,在吃饭前要放鞭炮驱赶“年兽”,在夜晚要燃放烟花庆祝节日。
五、走百病“走百步去百病”不仅是符合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带有良好寓意的一种形式。在我们那里,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会去到冰冻的河面上,走上一百步或者跑上一百步,叫“去百病”。每到元宵节的时候,河面上都会聚集了很多人,一边走一边说说笑笑,用这种习俗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六、散财散财的习俗或许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形式,或许并不普遍。散财的方式就是在河面上走动的时候,兜里要揣几个钢镚儿,一边走一边丢掉钢镚,有财散财聚的寓意,意思是要懂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
七、啃冰去病冰代表着冰清玉洁,吃冰有“去病”的寓意。在元宵节这一天里东北人都会以吃冰、啃冰块为主要的习俗形式。通常的做法是带上工具,在河面上先走完百步,再找一块干净的冰面,砍掉表层,砍出几个大一点的冰块带回家里,家人会将冰块剁成小块,每个人含上一块,据说这样可以去除百病,保证来年无病无灾。
八、赏花灯“春温柳岸启欢腾,照水花灯伴月容。翘首金鸡扬绚丽,亲河玉兔掩凄清。声光有幸增民乐,童叟无忧览兴浓。偶见如询节后事,今宵续写万家红。”描述了观赏花灯的热闹场面。
赏花灯的习俗跟吃元宵一样由来已久,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汉朝初年。在元宵节的时候,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观赏花灯不仅是烘托气氛,也有祈祷平安的意思。
元宵节不要做的1个习俗忌拌嘴吵架元宵节要做六件事也有一种禁忌,就是忌讳拌嘴吵架,因为在这一天吵架拌嘴会带来不好的预兆,尤其在民间正月十五也被称为“过年”的最后一天,过完年就要该忙起来了,所以在元宵节的时候,不要生气吵架,也是给“年后”的第一天带个好头,预示着今年会顺顺利利的度过。
大家好,我是辉哥,你们那里过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