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放天灯等,以庆祝团圆和祈求吉祥。
元宵节的习俗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正月十五有“3不吃”的禁忌,即不吃鸡、不吃鱼、不吃肉,否则会影响财运和健康。
这“3不吃”又有什么依据和寓意呢?
元宵节的由来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说,元宵节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刘盈继位后,大权逐渐被其母吕后及吕氏族人所掌握。
七年之后,刘盈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病逝,吕后仍然把持朝政,把刘氏的天下变成了吕氏的天下,封自己的兄弟为王,排挤刘氏的宗室和功臣。
吕后死后,吕氏族人害怕遭到刘氏宗室的迫害,便密谋叛乱,夺取汉室江山。
齐王刘襄定起兵讨伐吕氏。
与此同时,刘章与周勃、陈平等人取得联系,共商对策,并设计让吕禄上交了兵权,获得了兵符。
随后,周勃拿了将军大印来到北军军营,对士兵们说:“现在吕氏和刘氏起了纷争,凡是愿意帮助吕氏的袒露右肩,愿意帮助刘氏的袒露左肩!”
士兵们听了全都袒露左肩,呼声震天。周勃很顺利地将北军控制。
接着,周勃又与刘章控制住了南军,并严守军门。
周勃又让刘章带兵以“保护皇帝”为名进宫诛杀相国吕产,再分派人手,将诸吕杀了个干净。
至此,吕氏再也没有希望重振。
平定诸吕的日子恰好是正月十五,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汉文帝继位后,为了庆祝,便将这一天定为了元宵节。
不过,根据史料,元宵节并不是在西汉被发明的,而是在秦朝就有了,但并没有被官方重视起来。
直到汉文帝每年在元宵这一日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元宵节才有了很大的变化。
3不吃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逐渐成为一个民间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除了点灯祭神,还增加了各种娱乐和食俗活动。
但元宵节发展至今,也有着许多禁忌,本文所说的就是元宵节的“3不吃”。
据说,这“3不吃”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的民间有一种信仰,认为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诞辰,天官大帝是掌管财富和福禄的神祗,人们在这一天要敬神祭拜,以求得天官的庇佑和赐福。
而天官大帝喜欢清淡的素食,不喜欢杀生,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戒杀斋戒,不吃鸡、鱼、肉等动物性食物,以示尊敬和虔诚。
如果违反了这一规矩,就会得罪天官,导致财运不旺,甚至招来灾祸和疾病。
除了这种宗教信仰的因素,这“3不吃”的说法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生活智慧。正月十五正值冬末春初,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但也是病菌和细菌滋生的季节,人体的免疫力也处于低谷,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而鸡、鱼、肉等动物性食物,不仅难以消化,还容易滋生寄生虫和细菌,增加肠胃的负担,影响身体的健康。
因此,在这一天吃些清淡的素食,不仅有利于身体的排毒和调理,还能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等。
另外,这“3不吃”的说法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深远。鸡、鱼、肉等动物性食物,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物,也是节日中的美味佳肴,人们往往喜欢大吃大喝,享受美食的乐趣。
但是,如果过于贪婪和放纵,就会导致身体的负担和浪费,甚至会影响心态和品德,失去节制和理智。
因此,在这一天不吃鸡、鱼、肉等动物性食物,就是要求人们要有节制和克制,要知足和感恩,要清心和修身,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除此之外,元宵节还有“2不做”,我们简单说明一下。首先,吃汤圆的时候,要小心轻放,不要让碗摔碎了,否则就会破坏这种美好的寓意。
如果不幸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马上说一声“岁岁平安”,表示祝福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避免灾祸。
还有,元宵节过后,灯笼就要摘下来,不能留到下一年再用,这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叫做“碰灯”。
据说,这是为了表示辞旧迎新,把旧年的不顺和厄运都带走,迎接新年的好运和福气。
古时候,人们会把两个灯笼相互撞击,让里面的蜡烛点燃灯笼,然后扔掉,象征着烧掉一切不幸。现在,人们一般会把灯笼收好,放入垃圾袋,扔进垃圾桶,也是一种环保的做法。
元宵节这一天还“忌4事”。元宵节有“忌哭闹”的禁忌,一种解释是,元宵节是天官大帝的诞辰,天官大帝是掌管财富和福禄的神祗,人们在这一天要敬神祭拜,以求得天官的庇佑和赐福。
而天官大帝喜欢清静和和谐,不喜欢吵闹和纷争,所以人们在这一天要保持安静和礼貌,不要吵架、哭闹或大声喧哗,以示尊敬和虔诚。
在元宵节这一天也不要说脏话,防止祸从口出。
还有,在这一天,不能把钱借给别人,把钱借给别人,就相当于将自己的财气借走了,所以一定要谨慎。
最后就是不要洗头发。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头发的“发”字和发财的“发”字是同音同形的,寓意着财富和福气。
如果在元宵节这一天洗头发,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财运都洗掉了,会导致一年之中贫困不堪,甚至招来灾难和疾病。
所以,古人在元宵节这一天都要保持头发的干净和整齐。#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