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正月十五天官赐福,记得元宵做三事,人旺
TUhjnbcbe - 2024/10/16 17:22:00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也是传统民俗中的“上元节”,是上元天官赐福的好日子。要记得做以下这三件事,人旺家也安。上元节是啥意思?三件事分别指啥呢?

1·元宵节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不少传说。有人说是源于汉文帝为庆祝“平吕”成功而设,也有人说是源于东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

事实上,元宵的源头要更早一些。据说早在商代、成汤在位期间,曾经出现过一次长时间的干旱。天一直不下雨,地上的庄稼几乎全都枯萎了,人们也马上就没有水喝。

作为君王的成汤心疼百姓,却又实在没有办法。于是就让人架起柴草,自己躺在柴草堆上,想自焚祭天,为万民求雨。

没想到他的举动,竟然感动了上天,就在火焰燃起之前那一刻,天空突然就下起了大雨。雨下了三天三夜,直下到河满井满、田里透墒才停了下来。百姓们感激成汤的壮举,纷纷把他当成神一样地祭拜。

成汤姓子,名叫太一,或者太乙(也有人说叫天乙),他要献身祈雨这天正是正月十五,所以人们就在这天祭拜和感谢他。

《史记》中讲: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词,到明而终。意思就是人们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甘泉宫里祭拜成汤,从晚上开始一直到太亮,主要活动就是“举明灯”,以感谢他当年的壮举。

因为辛日未必是月圆之时,多少都差点意思。慢慢地人们就把这个日子定在了正月十五,界时月圆灯亮,一派祥和。祈求上天庇佑,得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上元节的来历

正月十五也是传统民俗中“三元五腊”中的上元节。“五腊”指的是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月初一和腊月初八;“三元”指的是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

古代人的科学知识比较匮乏,对大自然充满了崇拜和敬畏,特别是对天、地和水,认为是神圣和不能冒犯和缺少的,所以就在特定的日子里祭天、地、水。

到了汉代,随着道教的兴起,道家“天地水三官”的元素又被融入民俗之中,称“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除厄”(也有人说这三个日子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

宋代《梦梁录》中就记载有: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上天赐福”的日子,人间自然要张灯结彩相应。所以在很多朝代中,正月十五的晚上都是热闹非凡、灯火通明的。

《隋书》中就描述了上元节大街上的热闹景象,称: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意思是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大街上到处都是人,到处是锣鼓和灯火。

3·记得三件事

一是走桥散病:走桥就是过桥,正月十五走桥又叫“散百病”“游百病”“走百病”等。古代走桥的主角多指女士,元宵节的晚上,女士们三五成群相约观灯,逢桥必过,直到夜半。认为这样做可以散去旧年陈疾,袪病延年,平安健康。

二是送孩儿灯:在元宵节这天,新嫁女儿的家庭要给女儿女婿“送灯”,也有人会给想要孩子而不得的亲友送灯,这种灯叫“孩儿灯”。因为灯和“丁”谐音,送灯寓意着“添丁”。

元宵节给新妇或不育的亲友送灯,是祝福对方“吉星高照,早上麟儿”。

三是祭门户:这是古代家庭“五祀”中的两祀。据《荆楚岁时记》中讲:正月望日祭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祭之。

民间正月十五祭门户,要先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装稠豆粥的碗里插双筷子,或者直接把酒和肉放在门前。以这种方式向“天官”求全家平安顺遂、一年无病无灾。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天官赐福的上元节,记得做以上三件事,人旺家也安。#元宵节#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月十五天官赐福,记得元宵做三事,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