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日本有个村,村里人讲汉语,至今仍用汉姓,
TUhjnbcbe - 2024/9/14 18:01:00
中国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承载不平凡的历史,记录身在异乡思念故土的情怀,时间流转多少个春秋,有关“久米村”的故事,却依旧动人。

一村之内,讲汉语,说汉话,行汉礼,守汉俗,用汉姓,活脱脱的中国人,却居于日本,终其一生,梦想着回归祖国。

赐闽人三十六姓往琉球

久米村的位置,恰似一个孤岛,守着边界,守着重要的城出海口,本为一座“浮岛”,却随着泥沙和地壳运动渐渐转变成与琉球本岛相连的一个半岛。

久米村位于现今日本冲绳县那霸市附近,跟首里王城隔了仅仅五里之遥,范围可达今冲绳县那霸市面积的三分之一。

西指那霸大门前车站,东抵崇元寺,北至西武门,南接海滨和久茂地川,今天妃町即为昔日久米村的中心位置。

明朝以前,有一部分中国人由于与琉球之间的贸易往来,而居住在那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居,但是彼时人数有限,并未形成村落。

宋代开始,随着福建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鼎盛,福建沿海一带逐渐出现“人稠地狭”的情况。

过剩的人口自然也就出现了外溢的现象,而这些沿海居民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便开始以渡海谋生。

元朝末年,战乱频发,世代儒门的程复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转而经营海外贸易以货生计。

再后来,贸易小成,程复就此在琉球定居下来,程复凭借在辅佐琉球中山王察度期间“识理顺逆以保社稷”的建言,获得了琉球中山王察度的重用。

程复才能得以大施,对琉球的朝贡贸易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东传做出巨大贡献,琉球中山王察度分外依赖程复。

之后程复被中山王思绍擇为长史,时年74,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体康健,功名,富贵,一朝之夕尽在手中,归国返乡。

至此,琉球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计,不断往来琉球与国土之间,贸易交往亦趋于向荣。

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稳固明朝江山,巩固朱家政权,在严厉实施海禁政策的同时,施恩于海外,企图建立宗藩体系。

彼时琉球远居在东海之外,虽贵为一座王国,但是造船技术、航海水平之类,与明朝相比,着实逊色不少。

明政府为了维系琉球的宗藩体系内封贡的正常进行,在朱元璋的示意之下,源源不断的赏赐从明朝而出直达琉球。

《明太祖实录》卷中就曾明确记录此事:“赐琉球国朝贡使者文绮钞锭,及以驼纽镀金银印二赐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又赐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海舟各一。”

《明宣宗实录》卷16亦言:“行在礼部奏:‘琉球国中山王使臣郑义才告,初来朝时,遭海风坏舟,因附内官柴舟至,今归,乞赐一舟以归,且得朝贡为便。上命行在工部与之。”

《明英宗实录》卷57载:“琉球国中山王尚巴志奏:‘本国自洪武迄今,恭事朝廷,数荷列圣悯念,给赐海舟载运,近使者巴鲁等贡方物赴京,乞赐一海舟付巴鲁等领回,以供往来朝贡。’”

“事下行在礼部,覆奏谓:‘即今节省冗费,以苏民力,若复造舟,不免劳扰军民,上命福建三司于见存海舟内,择一以赐,如无,则以其所坏者修葺与之。”

《明宪宗实录》卷记:“成化九年()夏四月,琉球国中山王尚圆谴王舅武实等来朝贡方物,谢恩宴赐如例。”

“武实复奏:‘国王尝谴人往刺加国收买贡物,被风坏缸,漂至广东,有司转送福建,倭臣等同还,乞自备工料修缸回国’,许之。”

《明世宗实录》卷列:“琉球国中山王尚清谴其正议大夫梁显等朝贡方物,宴贡其使,回赐王如例。”

“尚清复移文礼部言:‘贡舟至港,其势必坏,请令入贡使臣买海上民缸驾还。’诏福建守臣核状听买,不得过大。”

如此,即可得知,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起,各代流转,明朝始终向琉球拨财拨物,维系宗藩体系,巩固琉球衷心。

但是彼时琉球国的航海水平毕竟有限,仅仅靠着拨船拨物并不能更切实际的解决琉球国航海水平短缺的问题。

于是明朝政府除了拨赐海舟的同时,还配备相关的诸如通事、舟工、火长、梢大等等相关的人员。

在明政府的默许之下,国内与琉球之间的贸易交往频繁,隐隐突破了当时的海禁相关政策,部分人士得以保留昔日的贸易交往。

这些早年间流转在中琉之间的闽籍人员,为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逐渐定居,久米村的风俗也在悄悄形成。

而在过往典籍之中,诸多言辞表示“闽人三十六姓”是明太祖为了宗藩体系而明令颁下,但是倘若细究其理,不难发现,此语并无实证。

成化五年三月,琉球国中山王长史蔡璟,以其祖曾奉命前往琉球进贡唯由,上奏请求赐下诰封以慰父母。

蔡璟,其何人也?

根据《久米村系家谱·蔡氏家谱》的世系表中,洪武二十五年()被赐前往琉球的蔡氏祖辈蔡崇的长孙,是为蔡璟是也。

蔡璟的这番奏章却未曾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吏部认为此事之前从未有过先例,“以无例而止”,蔡璟的期盼至此落空。

明朝政府赐物赐财,倾尽扶持,这其中却不包含“赐姓”一事,最早流传出这句话的,是在那些背井离乡的久米村闽人的口中。

为求生计,不得不居于他乡,心中却始终有着中国人光宗耀祖的心愿,是以《使琉球录》中记载“赐闽人三十六姓”之事也很好理解了。

明朝年间所有有关琉球之事,结合起来可以想见琉球三十六姓,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事件,而是断断续续的历史进程。

这些迁至久米村的闽人,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被明清政府所接受,承认,以“赐姓”为由,享琉球国优待。

战乱当前,风头不再

16世纪,中国大陆陷入难言的噩梦之中,新航路开辟,西方各国侵入东南亚,满刺加等国被占领,琉球逐渐与东南亚各国失去联系。

曾经的“万国津梁”,再也找不到昔日的风光,海面之上倭寇横行,独属于久米村人的贸易被剥夺,被占有。

在这种情况之下,久米村的人口骤减,琉球国为了振兴久米村,采取“补籍”政策,以充实久米村。

但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久米村人所做的贡献似乎微乎其微,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

昔日王国改名为冲绳县以获生存,久米村人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许多的久米村人心中一直以自己为“汉人”自居,适而多为支持清朝之人。

于是,就以久米村为中心,这些身在异乡的国人倾尽全力,抵制日本的兼并,与此同时,寄希望于清朝政府。

希望能够借助清政府的力量,帮助琉球复国的同时,巩固自身的权益,这些反抗在年甲午战争之后略显消弭。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战败,而那些对清政府寄予厚望的久米村人只能选择流亡清朝,久米村也至此走向衰落。

久米村的地位也是一降再降,曾经专门从事朝贡贸易的职能集团,再无昔日芳华,失去优越地位的同时,久米村人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大规模征兵,不少的久米村中的男性被谴前往海外,出现在美日两军对垒的战场之上。

这一场战役对久米村人来说损失惨重,许多男性死于战乱,家族祖墓亦在战争之中被损坏,更甚于,很多家族被灭族。

如此灭顶之灾,放在普通人家,想必早已绝望不已,看不到尽头,看不到生机,看不到故土,独留残剩族人相伴而存。

许是,骨子里中国人的倔强,战争的残酷并没有让久米村人放弃生机,恰如久米村的祖辈为求生计,定居琉球以存。

战争后的久米村人坚强的站了起来,四顾茫然之下,调整心态,在战后的废墟之上重建过去的家园,试图恢复往日的家族荣光。

得幸于战乱期间,家族先驱依然坚守家族的财产,如此才让战后的家园重建变得简单而又顺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本应回归中国怀抱的久米村,却因着一条“主权未定”被托管于美国,并交托于日本。

从此以后,久米村人只能远距离的思乡,“回家”似乎也成为了他们心里最深处的牵挂。

中华文化,融入骨血

生生世世当为华夏子女,纵时间流转,仍秉持本心,固守旧俗,随着时间的代代流传,久米村内也不乏出现些同化现象。

如今冲绳的传统饮食,其实大多来自中国的饮食习惯,譬如清明节的艾糕、端午节的角黍,除夕夜的芋头之类。

冲绳人所钟爱的猪肉、猪内脏、猪蹄、苦瓜、紫薯之类,大多都是久米人的传统融入琉球,相互影响而成。

清政府建立之前,久米村人虽然定居在琉球,但是一直保持着明朝的装扮,衣着、发髻不外如是。

可是,随着明朝的落败,清政府的建立,对于久米村人来说,满洲人的装扮,是他们所不能够接受的。

为了能够继续同清政府保持贸易往来,聪明的久米村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改换琉球服装。

久而久之,久米村人在外形装扮上几乎与琉球人没有差异,再后来,随着琉球王国的灭亡,冲绳县的设立,久米村人的着装打扮也被日本所同化了。

但是,久米村的食住行等方面均可展现中华文化,不同于日本的榻榻米式的装扮风格,久米村人的住房满满的中国味道。

外有院墙,大门之处有影壁,屋顶上有石狮子,这些建筑习俗均来自于福建地区,时至今日,中国风格的建筑普遍存在于冲绳。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远在冲绳的久米村人也是非常重视,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发压岁钱……

元宵节,久米村人会祭拜祖先和灶神,供奉炒豆腐渣、红豆粥,顺便祭拜厕神,祈求丰收;清明节,扫墓祭祖,烧纸钱;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元节,在家中祭祖。

这些中国风味满满的节日习俗,也是久米村人区别于日本的一大见证,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传统节日渐渐失去色泽,但是久米村人依然保留着农历的传统历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时中国的一句传统,在久米村人尚未定居琉球之前,琉球并无这般先例。

“三十六姓初来时,俗尚未改,后渐知婚礼,此俗遂革。”

在久米村的影响之下,琉球慢慢学习并且采纳了中国婚礼的一系列的程序,重视媒人撮合婚事。

婚礼细节上或许有所差异,但是在对媒人的重视程度上面,与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大差不差,男女双方可以分别宴客,婚后有夫之妇不守妇道的法律规定之类。

“同姓不婚”也与久米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琉球本无姓氏的这一说法,中国人向来重视血统与根源。

在久米村的影响之下,琉球国才渐渐有了所谓姓氏的说法,再后来,随着日本政府的改名运动,许多琉球人的姓氏消亡,但是久米村人却一直保留至今。

独特的中国姓氏,是久米村人区别于日本其他的冲绳人的又一显著标志。

《球阳》卷六载:“天使赞球俗,录曰有三年之丧云尔,由是考之,洪武年间,闽人三十六行始至琉球,覃敷文教,时,建三年之丧也。”

琉球的守丧礼仪来自久米村,而久米村的习俗则受儒教思想的影响。

《琉球国由来记》:“当国葬礼,习中华法,其僧引导者,侨国法也,中古以其花丽,故尚质王世代康熙六年丁未省之,改订葬礼也。”

寻根问祖,“家”在心中

从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一直到清末的这五百年的时间里,琉球国先后派遣了许多的官生和勤学生来到中国。

学习传统的中华文化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来学习的人中大多都是来自久米村,久米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尊宗敬祖。

二战之中,久米村人多有损伤,毛氏族人亦不例外,平静袭来,毛氏门中会继续举行清明祭的活动。

目的不单局限于巩固门中的团结,更在于寄托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海路安全的朴素愿望。

久米至圣庙简言之为久米村的孔庙,于年开始首次祭孔仪式,日本吞并琉球之后,孔庙的土地连同建筑一并被日本收归。

一直到年日本政府才把孔庙交给那霸地区,再由那霸交还于久米村,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久米村至圣庙惨遭侵袭。

建筑、神像均被战火所毁,一直到年,才在那霸市若狭的天尊庙建地内重建。

除了历史教育,祭祀活动之外,门中子弟的教育,也是毛氏门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有个村,村里人讲汉语,至今仍用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