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北京文博丨吃元宵赏花灯,看古人如何闹
TUhjnbcbe - 2024/9/14 18:01:00
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北京文博带您透过博物馆里的珍贵馆藏,了解了古人是如何为新年做各种准备的。不知不觉,我们迎来了春节假期里最后一个节日——元宵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晚就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夜”了。元夜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吃元宵

徐珂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二》中这样写道:“汤圆,一曰‘汤团’。北人谓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

“汤圆”一名源于熟化方式,放进沸汤里煮熟后食用,故又称“汤团”、“水团”;因煮熟以后便浮了起来,古人又称为“浮圆子”。

元宵节吃汤圆风俗出现在宋朝,南宋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诗中已提到煮汤圆:“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这里的“珠”就是浮圆子,即汤圆。

本是节名的“元宵”成为节食的称呼,应该是在明朝。刘若愚在《明宫史·正月》中即称汤圆为“元宵”,还详细介绍了做法:“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而在唐宋笔记和史料中,则不见将汤圆称为“元宵”。在中国风俗水彩画中,磨糯米粉制作元宵十分常见。

石磨首都博物馆

放烟花

古时候,元宵节放烟花的传统始于隋朝,在唐朝宋朝时达到顶峰。据《武林旧事·元夕》记载:“宫漏即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由此可知,当时的皇帝也参加放焰火这种活动的。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幅《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描绘了明宪宗(朱见深)庆赏元宵的情形。画面根据宪宗的出现顺序,以庭院红墙为隔,分为三段。在画面的首段中,明宪宗坐在殿前石台上的黄帐篷下,头戴黑色便帽,身穿浅青色绣金龙袍,正在观看太监、男女童子燃放爆竹彩焰。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赏花灯

汉代宫廷已有张灯的记载,此后历代都沿用了这种传统。明清时期,皇宫里也依民俗,进行张灯,正月十五日及前后两天是节日高潮,到正月十八日出灯。

在前文提到的《宪宗元宵行乐图卷》的中段,宪宗身穿绣金龙黄袍,站在殿前石台右侧观赏,殿前的童子或围在货郎售货车前,或手持鱼形灯、象形灯等玩耍,这两盏灯象征着“年年有余”“太平有象”。在第三段的左上方设有“鳌山”灯会。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清朝时,宫廷里上元之夜赏灯的主场在圆明园和颐和园等。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胤禛十二月行乐图》中,就有元宵观灯的画面:亭台楼阁,梅花纷纷绽放,人们集中在廊下观灯。

胤禛十二月行乐图·元宵观灯故宫博物院

胤禛十二月行乐图·元宵观灯(局部)故宫博物院

猜灯谜

猜灯谜又名“打灯谜”,是元宵节的经典活动。王文濡在其《春谜大观·序》中提到,“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夜放,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开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古代元宵节期间,人们会把谜语贴到灯上,供游人边游玩边猜灯谜,猜中的就可以扯下写谜语的纸条去领取谜赠。

红漆镂雕嵌牛角画龙纹绣球式庆城灯故宫博物院

摸门钉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北京还有摸钉这项活动,每到元宵节,妇女就会来到正阳门,摸一摸正阳门上的铜门钉。“钉”与“丁”同音,此项活动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里人丁兴旺。

元铜门钉首都博物馆

烧火判儿

“烧火判儿”也是旧时元宵节里北京地区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遗憾的是,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惹来大批群众围观。在平安大道路北侧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火判儿”是京城最有名的。

判官首都博物馆

盼平安喜乐,愿人间团圆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首都博物馆、北晚新视觉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文博丨吃元宵赏花灯,看古人如何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