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今夜月明人尽望读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中
TUhjnbcbe - 2024/9/13 16:55:00

《中秋》/黄涛/天津人民出版社/年9月

邓为民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虽然节日年年过,但大家除了知道吃月饼外,对于中秋的来龙去脉,以及各地在节日期间的民俗风情,了解的并不太多。阅读“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中秋》一书,很好地为我们补上这一课,可以让我们对老祖宗留下的这笔文化遗产知道得更多、更详细。

关于中秋的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多种说法。该书作者认为,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仅凭这些因素并没有正式形成中秋节。到了唐朝,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全唐诗》中,八月十五赏月诗共一百一十一首,出自六十五位诗人之手。它们在题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如李峤《中秋月二首》、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到宋代的民俗志文献里,才明确地提到中秋。宋代文献不仅明确列出了“中秋”这一节日,而且记述了当时人们欢庆中秋的隆重热闹景象。据史料记载,宋代朝廷给公职人员一天的中秋假期。这些记载说明宋代中秋已经成为一个大节。从《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条记载中可知北宋时期中秋节之隆重:中秋之前就开始准备,中秋这天中午痛饮美酒,晚上通宵赏月、游玩。无论贫富、长幼,简直是全民狂欢。

明清时期拜月基本取代赏月成为中秋节俗的重要内容。其次,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作者认为,总体来看,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了,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

每个人小时候在赏月、品尝月饼的时候,都会听大人讲起那些有关中秋的民间传说。而中秋节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有四个: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关于月饼来历、唐明皇游月宫。其中尤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嫦娥看做了月亮的化身。

民以食为天,各大节日都有代表食物,如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等。毫无疑问,中秋节的代表食物就是月饼了。月饼在中秋节的最初用途是作为拜月的供品。明初中秋节拜月习俗盛行,拜月免不了要供品。因为中秋祭的是圆月,民间很自然地讲究供品要是圆形的,即“其祭果饼必圆”。这样就把饼食做成了圆形,摆在供桌上,可以象征圆月;在制作的时候,还印些嫦娥、月宫、桂树、玉兔之类图案在面皮上。

农历八月,是许多时令瓜果成熟上市的时期。诸如葡萄、石榴、枣、苹果、橘子、梨等水果,西瓜、南瓜、地瓜、甜瓜、脆瓜等各种瓜也很多,这些都成为中秋时节的美食。晚上,许多人家都摆出这些瓜果,连同月饼、瓜子等,在院中赏月、拜月。

北京人中秋节一定要吃石榴,因为这时石榴正好熟透了,且石榴多籽,在民间有多子多福的意思。由于传说月宫中有桂树,桂花也成为中秋节的一种象征符号或者说吉祥物。许多地方有在中秋节食用桂花的习俗。如南京人吃“桂花鸭”,桂林人、上海人等吃桂花做成的桂花糕、桂花酒。

有些地方对中秋节吃芋头还有一些说法,也就是赋予这种习俗某种民俗意义。清代乾隆年间《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就是说,吃芋头有消灾辟邪的意义。南方一些地方盛行中秋吃柚子的风俗,这是因为“柚子”与“有子”或“佑子”谐音,可以寄寓吉祥的意愿,而且暗合了中秋祈子的习俗。

中秋节各地也会有一些特色的节庆活动,特别是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例如,开封的“铁塔燃灯”、钱塘江观潮、温州的小摆设、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泉州等地的抛帕招亲和游月娘、香港地区的花灯会与舞火龙等。

作者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人际交往、伦理教化,二是多为在家庭、家族范围即私人领域内的活动。相对而言,轻松浪漫的娱乐活动、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庆贺活动就比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节日文化将会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夜月明人尽望读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