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虽然既有立春这个节气,又有春节这个节日,但在传统观念当中,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春天”真正开始。
这个“春天”,指的不是气候上的“春天”,而是工作生活中的“春天”。
(开春的麦田)
在乡村,正月十五之前,坐在家里吃吃喝喝无可厚非。但如果过了元宵节,还没有开始上山的话,就要被别人笑话了。实际上,因为胶东乡村果树较多,而果树开春需要剪枝、拉枝,不少勤快的农民在正月初十前后就已经下地干活了。
而在城市里,虽然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按照法定节假日上班(通常是正月初七),但在正月十五之前,大家的心思还很难从过年的气氛中走出来,上班的第一个周通常以过渡为主。真正开始上紧发条,也是从正月十五之后。有些对传统规矩比较讲究的行业,比如说建筑,干脆就一直等到元宵节之后才会开工。
因此,就工作生活来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春天”真正的开始。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里也祝愿各位朋友新年新气象,工作生活都开一个好头。
(雪打灯,图片作者:欢乐宋)
在传统民俗当中,正月十五不仅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标志着“年味的淡出”,用白话来说,就是“出了年”。
“出了年”和“不出年”的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见面的问候就是其中之一。
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那按照规矩,都必须先问“过年好”才行。而正月十五之后,这一问候就不是“必须”,当然了,礼多人不怪,问一声也没啥问题。
(大棚里盛开的樱桃花)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讯技术的增强,人们拜年的时间和距离也大大缩短,近的开车登门,远的电话网络,通常在正月初一当天就可以结束。
但在电话很少、没有网络的时候,分处不同地方的亲朋之间,只有见面的时候才有机会互相问候。
(上车饺子下车面,开学之前都要吃饺子)
犹记当年,祖父家里有时到正月十二、三也会有人来“出门”。如果笔者也在场的话,长辈就会让我问对方“过年好”。儿童无邪,喜欢较真,笔者那时心里就想:“正月初三到姥姥家,因为刚过年,问过年好还有‘时效性’。而到了十二、三,年都过了快半个月了,为啥还要问‘过年好’?”因此还对此颇为抵触,只肯喊一声“敬称”,不愿加上“过年好”的后缀。
说到了儿时的事情,忽然又想起:当年上小学和中学时,寒假也都以正月十五为节点。十五那天送了灯、吃了饺子,第二天不管是星期几,一般都会返校。就这一点考虑,正月十五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也意味着“春天”正式开始么?(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