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要一气呵成,读罢毛孔大开,浑身筋脉畅通无阻,酣畅淋漓;读散文则要细滋慢品,如酌老酒,外带一碟花生米或卤豆干。读汪曾祺的散文更要细细咂摸,最好泡一清茶,最好是阳光斜斜照射进来,然后半躺在靠椅上,捧着书慢条斯理品味。那样的欢愉,如鹅毛轻轻拨弄你心怀,痒痒的、麻麻的,无比惬意。读《人间知味》的滋味,就是如此。当然,你能感受到的,比我或许更多。
该书分“吃食”“风景”“性情”“掌故”几部分,辑录了作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刊载于各报刊上的文章,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带入感强。读之或有身临其境之感,或有“心有戚戚”之叹,或有一睹芳泽之向往。
中国人的吃向来不简单,汪老被喻为“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笔下的吃食总让人口齿生香。汪老之文,辞藻并不华丽,但有活色生香的魅力。你看他写《萝卜》,“外皮深紫红色,里面的肉有放射性条纹,紫红相间”,是不是有画面感?再看《端午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吱”的一声,是不是格外诱人?汪老的笔有魔力,再简单的食物,过了他的手,都能引人遐想:“我们家乡有苦瓜,叫做癞葡萄,是放在瓷盘里看着玩,不吃的。”你能想象对着一盘苦瓜细细观赏的雅趣么?恐怕读至此也是嘴角噙笑,妙趣自得。他的食物,有本味,也有情愁。譬如《故乡的食物》,他写“咸菜茨菇汤”,结尾却是“我想念家乡的雪”,食物有了情,才让人欲罢不能。汪老在吃的过程中,还自觉担了责任。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中说:“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汪老很自觉担了“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他在《口味·耳音·兴趣》里说“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最要紧是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在《苦瓜是瓜吗?》谈文艺创作的问题;在《咸菜和文化》里说小说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散文,亲切和蔼,我们能品味到中国的美食,也能体会到他的拳拳之心,那种尽责的快乐之心。
食美在于味觉,景美在于心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汪老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阅历丰富,所以才能发现美和真谛。他的风景包罗万象,有花鸟虫鱼兽,有山河树草人。有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如煤堆中的芋头得来的“说不出的喜欢”,那是对顽强生命力的欢欣歌咏;有对不平的呐喊,脏话用得干净利落,居然很顺耳;也有对美的见解,“我的祖母的那个琥珀扇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是偶然形成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天然不造作,纯朴的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对一草一木皆有情,对人对生活更甚。他在《紫薇》里说:“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在《昆明的雨》里写:“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这样的生活滋味,有了色彩,有了芳香,何尝不让读者心生向往?他说“俺们的秋天”,是啊,有热爱生活之心,天地万物都是“俺们的”!那是欣喜的呐喊,怀着欢呼雀跃的喜爱。
生活里如无大风大浪的波折,虽平稳,但不深刻。豁达乐观的自古不少,比如苏子瞻,“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比如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比如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苦,是生活不可缺损的滋味。快乐生活的诀窍在于,把苦作为乐来享受,生活不至于那样沉重。汪老苦中作乐的法宝是画画,画各种品种的马铃薯《图谱》,他说“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把流放过成神仙日子的,汪老怕是首屈一指之人。画画,让他沉静。的确,“写字、画画,都要把心沉下来。”自得其乐,苦中作乐,是汪老的真性情。他除写字、画画,也做饭,做的饭菜还名闻海峡两岸。他说,“做菜要有想象力”。画画、作文,莫不如此。这是汪老的生活之趣,有凡心,有喜乐。“看着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生命中有欢愉,河清海宴,是他的期盼。熬过了苦难,哪怕感觉苦难是一种财富,也不愿意再回转。汪老羡慕“闹市闲民”,“每日里只是抻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神”。“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都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他在《“无事此静坐”里》如是说。远离动荡,国富民强,是作家的呼唤,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梦想。理想中的生活,应当甜蜜大过痛苦。
对生活的热爱是汪老真性情的体现,对民族、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是每个文人绕不过去的坎。一个有情怀的作家,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都有深深的眷念。汪老亦如此。故乡的一街一巷、一人一物,镌刻着时光的印痕,牢印于他脑海,这些在“掌故”一辑中清晰可见。汪老幼时,可以接连不断看别人画画,“常常能站着看一个小时”,除了沉迷、享受,更多的带了热爱的欢愉。他在《故乡的元宵》里回忆故乡的元宵节,深情款款,饱含喜悦之情:“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生活中除了苦乐,还要有幽默,这就是生活的原味。汪老细细叙说,娓娓道来,让我们能触摸到真善美,感知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沉下心来,走好我们的路,享受风霜雨雪的滋味,体会个中味道。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梁文道说他“像一碗白粥,熬得更好”,沈从文则说他“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读汪老的文,如游历了一遍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