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堆云洞禹王城瑶台山小酥肉司马光祠
TUhjnbcbe - 2024/9/9 17:23:00
北京那个治疗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http://www.t52mall.com/

引言—名字由来

古为安邑地,夏禹建都于此。战国初为魏国都。秦置安邑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年)分安邑县为南、北安邑县,十八年北安邑县改夏县,治今县西北禹王城。北周建德七年(年)移今址。《太平寰宇记》:夏县“以夏禹所都之地为名”。

今夏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黄河图

黄河在夏县东南角由南向北擦边而过。

堆云洞

道教名观堆云洞(河东特委革命旧址)位于夏县城西二十五公里的水头镇上牛村洞沟,始建于元代初年,居于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之间,因建筑群远观如云朵叠加,进穴崖而入,洞阶相连故名“堆云洞”,历经明清时期不断地增筑扩建,形成了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道法自然,层叠构筑的建筑奇观,素有“小布拉达”之称,被誉为“放大的盆景、浓缩的仙境”。

堆云洞做为河东特委的秘密活动中心,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领导晋南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至今遗留有“秘密印刷厂、地道、井中通道和藏身暗洞”等革命遗迹,嘉康杰、柴泽民、孙雨亭、贾蒿、金长庚、赵廷臣等革命前辈都曾在此学习、生活战斗,为晋南乃至全国革命活动的开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晋南革命的摇篮。

禹王城

禹王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大城平面近似梯形,周长约5.5公里,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北墙、西墙和南墙的西段保存较好,一般高出地面—4米,西墙最高达8米。东墙大部分仅存断续残基。在西墙北段之外有宽约30米的护城壕痕迹。出土春秋战国遗物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等。

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瑶台山

瑶台山又称巫咸山,位于夏县县城2公里的中条山前沿,孤峰峭拔,苍翠摩空,一衣带水,景色宜人,为夏县古八景之首。明清时期,这里庙宇林立,是游人拜遏游赏的最佳去处,中秋尤盛。抗日战争时期,瑶台山周围所有建筑俱遭毁坏,树木被烧。年夏县县委、县政府发动民众绿化瑶台,使前坡翠柏覆盖。

瑶台山顶太虚观中建有九层佛塔,塔高43.69米。塔中供奉有三世佛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五大菩萨,道教建有:三清、三官、文昌、药王、雷神等殿阁。

瑶台圣境儒、释、首三教合一,堪称古今宗教圣地,已成为古都夏县的重要标志。

司马光祠

祠堂创建于宋,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年)规制,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内藏宋苏轼撰文并书石、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俗称“杏花碑”)。后为祠堂,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殿内祀温公四代先祖塑像。

茔祠内还保存众多的北宋石雕,以及宋、金、元、明、清珍贵碑刻。如王安石撰文、书法家雷简夫书丹的司马沂碑,苏轼撰文并书石的司马光神道碑(又名杏花碑)以及明代时用宋制螭首(高.8米)龟跌(高.6米),宋哲宗篆额的“忠清粹德之碑”,均为历代金石学家视为珍品。

非遗文化—夏县宫灯

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制灯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有夏县和新绛两地。据载,唐代薛村(属运城管辖)灯就已成为贡品进入宫廷,此后,这一带的制灯技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夏县地区的宫灯产量大增,可谓盛极一时。千百年来夏县宫灯制作不断发展创新,其间不乏名手巧匠才思敏捷者,为其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夏县宫灯应用于传统祭祀活动、各式庆典、元宵节庆、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以木制雕刻工艺灯为主,它将抽象构成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融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产品。夏县宫灯上的雕刻一般以龙凤等吉祥题材为主,辅以优美舒展的植物题材,显得富丽精致而又典雅怡人;宫灯上的彩绘一般绘有仕女图、四季花卉、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神仙佛像、农事耕作、节令风俗、岁时民风、吉祥图案等题材,使得夏县宫灯既精巧生动又形象各异。代表作品有木雕宫灯、彩绘宫灯、龙凤宫灯、五彩工艺灯、铁架古装长形灯、旋转彩灯等。

非遗文化—晋南土布织造技艺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是随着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术传入黄河流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晋南土布”既是当地民众床单、被褥的当家材料,又是旅游纪念品的“宠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土布织造的基本工序有弹花、搓花卷和纺棉等。主要工艺有纬线制作、经线制作和上机织布。其中,缠拐子、浸线子、蹾线子、晒线子、拉线子、解线子、卷线子等工序具有比较大的操作难度,既需要织工具有娴熟的技术,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所以,一直以来晋南土布织造技艺都是农村妇女通过身传口授加苦练而得以传承。

地方美食—小酥肉

晋式第二蒸,是山西小酥肉。酥肉是山西的传统名菜,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名食掌故》记,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其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府内侍女知赵王有喜食烤肉习惯,就选用上好猪肉先煮再蒸后炸,配大葱、面酱佐食,深得赞赏。因加入紫苏调料,称为“紫苏肉”。后传于民间,晋中一带唤作“香酥肉”,晋南民间宴席多称“小酥肉”,制法略有变化。

小酥肉在运城一带民间宴席多取羊肉制作。而晋城行菜则选用肥猪膘先煮再蒸后炸,称“紫酥刀背”,是上党地方传统菜肴,而其民间多选五花肉先炸再煮后蒸,称“胡卜肉”,是逢年过节、喜庆婚筵必上的菜肴。长治一带则改良创新有酥肉芥末粉皮汤,已为当地名吃。全晋会馆改良创新有王家小酥肉酸菜鱼唇菜,据传晋商灵石王家主人王谦曾参加康熙六十一年乾清宫“千叟宴”,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和鱼唇菜一道。王谦回乡后,命家人将鱼唇配以山西小酥肉、酸菜烹制,味道极美,成为王家家宴的头菜。东南亚王氏宗亲会客人在全晋会馆品尝此菜,赞不绝口,并留诗纪念“春风走马汾水边,丰年留客作清欢。几回梦里今非梦,王氏宗亲聚太原。”

后序

夏县,华夏之根,历史之源,人杰地灵,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文明摇篮。因我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

大美山西、大美运城、大美夏县!

1
查看完整版本: 堆云洞禹王城瑶台山小酥肉司马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