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年画儿里的闹元宵
TUhjnbcbe - 2024/9/2 16:56:00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老话儿说得没错儿,我记得前几年我按照这个“老话儿”验证过,真的挺对的。

但去年八月十五到底是否云遮月,我不记得了,就看今年正月十五晚上是否下雪吧。

现如今很少有新题材的年画儿出版了,所以我就在老年画儿里翻了翻。

年画儿记录着那个年代的审美款式,看着那些年画儿,约等于穿越到从前,与那个时代的人一起过元宵节了。

杨柳青年画~图片源于网络

上图是杨柳青年画儿《佳人才子逛花灯》,题材还带有封建社会的色彩。整个画法,是依照工笔画儿来的。画功过硬。

画中表现了当时人们逛花灯的热闹场景,是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的最好写照。

画面色彩靓丽,从衣着看,画中人大概都是有钱人,年画儿表达出对上层生活的向往。这,便是那个时代的审美。

闹元宵~图片源于网络

上图《闹元宵》,似乎是在模拟《五子闹元宵》的老画儿。只是把五个孩子画成现代衣着了,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画笔必须迎合时代审美的口味,否则不能被接受。

那个时代的孩子们,衣着大多如画儿上的款式,或还没有画儿里的颜色鲜亮。娃娃们脸上还都挂着《五子闹元宵》里的微笑。说白了除了服装,都是在复制《五子闹元宵》。

闹元宵~图片源于网络

上图的《闹元宵》就有点儿《百子图》缩减版的模式了。从衣着看,都是按照工农兵的服装画的。衣纹线描都是工笔画儿的功底。画此画儿的人,应该是个行里大拿,非常棒。

大红背景托了出喜庆的气氛。娃娃们个个都有点儿小大人儿的感觉。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这就是那时候的审美,也是那个时代创作的单纯。

娃娃开脸儿还是工笔画《百子图》的方法,但孩子们的笑容,却带着劳动光荣的自豪感。

观花灯~图片源于网络

上图《观花灯》画了不同年龄段儿的群众在逛花灯,猜灯谜。表现普通百姓节日的娱乐生活,这便是那个时代最为通识的审美,映射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年画儿中对比色的大量运用,将喜庆气氛烘托得非常热烈。这种画儿也许是画家的激情创作,也许是画家完成的光荣任务。

我一眼就看到了画面左上方挂着的熊猫玩具,便遐思飞跃——那是不是冰墩墩的太爷爷呢?那时候食品供应不如现在,冰墩墩的太爷爷还有脖子和腰。当然那时候也没有疫情,大家不用戴口罩,摩肩接踵于今算奢侈,在那个时代只能算等闲。

闹元宵~图片源于网络

上图《闹元宵》就比前几幅画儿的年代又离今天近了些。以一个美女表现人们过年的喜庆状态。

美女的相貌是柳叶眉,吊着杏仁眼,樱桃嘴配鸭蛋小肉脸儿。大众审美的趋同,使得画家必然创造这类形象。能迎合时代审美的作品,才能被接受。

猜灯谜~图片源于网络

上图《猜灯谜》画了两个小学生,戴着红领巾猜灯谜。俩人的姿态是那个时代的刻意摆出来的样子,连表情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这两个小学生,放在今天的画板上,至少算初中学生的样子了。那个时代的孩子,懂事早,脸就显得老成。但脸上的表情却是单纯的。

扎花灯~图片源于网络

上图《扎花灯》,作为年画儿题材就有了很大的新意,不再临摹传统题材了。画面中的女娃带着符号化的笑容,这又是时代审美驱动画笔的结果。

画中表现的是——为了迎接元宵节而扎花灯的主题。完全摆脱了老画儿题材的影响,画的是今人今画儿。

从人物服装看,也比前几幅画儿里的人要洋气了些,说明这幅画儿的年代离今天更近了。

图片源于网络

如今年画儿已经不流行了,是因为太土了还是太俗了呢?或许都不是,只是想换换口味了。因为现在已经淡化了社会的通识审美,人们都在追求个性。个性的审美,往往在喜新厌旧中成长,在承古出新中成熟,在呈现表达中迷失或出类拔萃。

图片源于网络

~完~

(桃瀾逍于-2-15子夜)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画儿里的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