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节的脚步近了!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几千年来,
春节的庆祝活动极其隆重、热烈,
每一个中华儿女,
都能对家乡的年俗如数家珍。
年俗,
是辞旧迎新的“仪式感”,
也是美好祝愿的具象化表达。
山东不同的地区核心习俗大致相同,
在细微之处又各具地方特色。
相同的是心愿、是希冀,
不同的,
则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
在齐鲁大地上,
除日是辞旧迎新的日子,
贴春联、挂年画、祭天地、
祀祖先、燃爆竹、照庭、
守岁、拜年、分压岁钱,
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习俗。
日照沿海渔民,
除日午后到渔船上贴对联,
将“招财进宝”合写为一字,贴在船头。
山东各地都有除夕守岁的习俗,
全家团聚,一夜不眠,通宵达旦。
莱阳守岁,
俗称“熬五更”,
一边喝酒,一边谈笑。
即墨地方的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
叫做“福有余”。
在山东大部分地区,
凡是做供品的饺子要用素馅,
一般用豆腐、鸡蛋、菠菜和植物油调馅,
取义“素净”。
山东人沉迷“谐音梗”,
不仅体现在饺子馅儿上。
如煮水饺若有破了的,
不能说“破”了或“烂”了,
而应说“挣了”或“发了”;
若不小心打碎东西,
大人也不会训斥,
而是说上一句“岁岁(碎碎)平安”。
到了大年初一,
无论男女老幼,
见面第一句话必定是“过年好”。
大街小巷人来人往,
邻里街坊互相拜年,
喜庆气氛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好不热闹。
在山东不同地区,
初一早上还有些特殊的习俗。
鲁西南地区俗规,
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
至少圈住半天,
怕“搅乱了年”。
在鲁南、鲁西南等地,
大年初一这一天,
孩子们一大早要给父母磕头,
拿压岁钱,
然后成群结队出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
祝老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老人赶紧上前来扶。
过年,
更多是参与,
老幼、亲朋,
在各种仪式中找到那份归属感。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同,
在临清,
初二日,去姑祖母、姑家,
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
外孙至外祖母家;
初三日,
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
初四,去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
胶东东部沿海地区早年间,
把正月初二叫圆拜日,
是专门探访血缘亲族的日子,
不知从何时起,
圆拜日被拜岳家所取代,
莱芜地区亦是初三日拜岳丈。
而在泰安地区,
初四才是拜岳日。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
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在此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
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等形式多样。
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
胶东一带人们叫“耍光景”;
在济南,
关于趵突泉花灯会的童年记忆该是人人都有。
自唐玄宗定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来,
济南趵突泉便有了元宵节放灯的习俗。
千百年来,
每年元宵节趵突泉处的屋顶、树上、
水中、房内,
灯烛各处皆是,
龙灯、狮灯、蟹灯种类众多。
同时,还间杂以民俗艺术表演。
在济南一直流传着
“不到趵突泉观灯,不算过年”之说。
近年来,
舞狮、放鞭炮、杀猪、手写春联等年俗
逐步淡出我们的生活。
与之相对的是
集五福、云拜年、
抢红包、全家游
被票选为21世纪“新四大年俗”。
今年,
你的五福集齐了吗?
年三十网购年夜饭、
大年初一出门看电影,
也慢慢由年轻人专属,
遍及全年龄。
年俗形式变化的背后,
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无论新旧年俗,
都体现了人们美好愿望、祝福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