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灯,闹元宵,新年问候乐逍遥,一声快乐最美好。
吃汤圆,看月圆,吉祥如意喜开颜,阖家欢乐好梦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始于多年前的秦朝,逐渐形成了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传统习俗。历代描写元宵景象的诗词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其中最为经典的五首,看看古人是怎样欢度佳节的。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然而他意不在此,写景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这样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此词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元宵之夜,繁华热闹,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意境朦胧清幽、婉约柔美;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物是人非,旧情难续,却依然对昔日恋人一往情深,情调哀婉动人。两幅元夜图景,展现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仿佛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的场景贯穿起来,写出了一位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首诗不落俗套,取材农村,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月、灯、游人、笙歌,交织在一起,好一幅生动热闹的元宵喜乐图。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是诗人在一次元宵诗歌比赛中的夺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车马喧阗,欢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全诗色彩明艳,用词准确,体现了诗人非凡的艺术才能,也给我们留下了古代节日活动的珍贵剪影。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是唐代诗人崔液创作的的七绝组诗中的第一首,描写了长安元宵的繁华景象。万巷皆空,人声鼎沸,灯月交辉,欢歌达旦,繁花似锦的京城元夜,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今天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网络。不论元宵、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它依然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而这些优美的诗词,则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常读常新,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文化珍宝,代代相传。
尝一口柔劲劲的汤圆皮,让你平安健康,心旷神怡;嚼一口甜蜜蜜的汤圆馅,让你吉祥如意,生活美满;喝一口热腾腾的汤圆汤,让你开心快乐,神清气爽,愿你吃满满一碗汤圆,你全家美美满满团团圆圆,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家庭美美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