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到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首先就要喝上一杯。上篇文章里,我大致整理了一下“酒令文化”的粗略脉络。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除了点花灯,吃元宵以外,长辈还会给小辈们准备猜灯谜的游戏。
而在《红楼梦》的大家族里,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行酒令的次数很多,有非常高雅冷僻的,也有比较通俗接地气的。
在众多酒令游戏里,我个人觉得特别亲切的有一个,就是“击鼓传花”。小的时候,体育课或者班会课上,老师有时会组织我们一起玩这个游戏。拿到“花”的同学要做几个仰卧起坐或者蛙跳,也或者要唱首歌、表演一个小节目。当然,受物质和场地所限,击鼓传的不一定是“花”——有的时候是同学的帽子,有的时候是一本书,还有的时候是一根小树枝。没有鼓的时候,可以敲桌子、敲铅笔盒。这个游戏不怎么受物质条件或者环境的限制,因此流传很广,也深受大家喜欢。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东西,到了现代,因为时过境迁的缘故,内容和形式恐怕都起了变化。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能还会在一些古代书籍里看到它们原来的样子,也算是一种欣慰。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就以犹如“万花筒”一样形式向我们展现了方方面面的文化元素。而“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在《红楼梦》原著当中也有过好几次描写。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再来“玩一把”这个老少皆宜的小小游戏吧。
1击鼓传花的起源
说起这个游戏,我们都知道它的玩法:几个人或者几十人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个人拿着花。游戏时,指定另外一个人蒙着眼睛击鼓,参与者在鼓声响起时开始依次向下一个人手里传花,直到鼓点声停了为止。击鼓的人在敲击时,节奏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弄得大家心情都十分紧张。鼓声停了以后,花在谁手中,谁就要上台表演节目,有的时候是要按纸条上写的指令来行事。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个游戏在唐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它是中国古代民间酒席宴会上的一种助兴游戏。它还有一个叫法,叫做“击鼓催花”。
从唐代遗留下来的音乐史料《羯鼓录》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就很擅长击鼓。有一年的二月,天气潮湿,接连下了好几天雨。等到天放晴以后,李隆基注意到庭院中的柳树和杏树像是要吐芽了。于是他让高力士取来自己平日里喜欢的羯鼓,临窗敲击起节奏来。等到他击鼓完毕,柳树杏树都已经吐叶了。后人就称这种鼓声为“催花鼓”。
而“催花鼓”这种称谓到了后世依然有迹可循,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就写过与之相关的诗句:“一声白雨催花鼓,十二竿头总下来。”
击鼓催花逐渐演变成了酒席间助兴的游戏,我们在《红楼梦》里也多次见过相关的描写。古人的诗句里也常有对这个游戏场景的描述,比如杜牧写过一首《羊栏浦夜陪宴会》,其中就有“球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艳光”两句,不过这次酒宴里传的是一种里面填充了香料的彩球。有一首唐诗则描写得更加直观:“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搏拳握松子。”
宋代范成大所作的《上元记吴中节物》一诗中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这两句分别写了两个酒令游戏:“迭鼓”是击鼓传花,“投琼”则是掷骰子。
明代末年,抱瓮老人精选了三言二拍里的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其中也提到过“卢楠正与宾客在花下击鼓催花,豪歌狂饮。”
而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里,击鼓传花这个场景被曹雪芹描绘得更加生动:
“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
什么是“春喜上眉梢”呢?其实,在古代,它就是“击鼓传梅”的雅称。“梅”字和“眉”字谐音,古人为了讨吉利、讨口彩,就特意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梢”。
原著中对这次击鼓传花的过程描述得更是生动形象,让人在品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
2击鼓传花的“相似体”
在古代,跟击鼓传花相似的还有一种游戏,叫做“曲水流觞”。这是一个非常带有文艺气息的名字,而玩法相对也十分文艺。
在每年上巳节(三月初三)人们举行祓楔仪式后(一种除灾求福的活动),人们会坐在河渠两旁,并在河渠的上游放置好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前面,谁就需要取杯饮酒,这就代表着去除了灾祸。这种传统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南朝梁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里就记载着在西周时期,周公就进行过这种活动:“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恐怕跟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当时他召集了
谢安、孙统、孙绰,以及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一同聚会,席间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成为了千古佳话。正是在这次聚会上,王羲之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也因此有了“书圣”的美誉。
“曲水流觞”后来成了文人墨客的高雅聚会活动。那时的人们,会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然后让仆人在河的上游摆好酒杯,使之漂浮在河面上。酒杯顺着水流慢慢漂移,到了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作一首诗。如果实在作不出,就得罚酒。
3《红楼梦》里的“喜上眉梢”
《红楼梦》里一共描述了三次击鼓传花的场景。第一次就是在我们上文提到的第五十四回里。
这次的击鼓传花里,鼓声停了以后拿到花的人需要做什么呢?可能大家会记得,被罚者是要讲一个笑话。游戏的第一个回合,梅花传到了贾母手里,于是她就讲了一个“巧嘴媳妇”的笑话,大意是说“巧嘴媳妇”之所以伶牙俐齿,是因为喝了孙悟空的尿。
读者朋友们应该有印象吧,贾母不止一次称凤姐为“猴儿”。比如第二十二回里,贾母就说“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了,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而在第二十九回当中,贾母的说辞似乎更加“严厉”了:“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贾母非常喜欢王熙凤的聪明伶俐,但是对这份伶俐,贾母恐怕也有着几分担心。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贾母借着这样一个笑话,一则表现出她对王熙凤这个孙媳妇的宠爱,二则也有“提点”之意,聪明伶俐固然好,但不宜过了头。回过头来我们再想一想凤姐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吃了猴儿尿得了一张巧嘴,看似比别人胜出一筹,可是过度的算计,最后对自己只能有害无益。
在这次击鼓传花里,我们作为读者,也再次领略了凤姐的精明能干。
游戏的下一个回合,梅花传到了凤姐手里。她讲了两个笑话,第一个是应景,描绘了当时贾府众人欢聚一堂的场景。不过,这个笑话有点儿冷,结尾居然是“底下就团团地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而众人的反应是“见他正言厉色地说了,别无他话,都怔怔的还等下话,只觉冰冷无味。”
如果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意识到:哦,时辰不早了,是时候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但很明显,当时贾府的气氛正浓,谁也没有要散去的意思。因此众人也没有领会到凤姐的意思。
于是,聪明的凤姐紧接着又讲了一个笑话,“聋哑人放炮仗”——“‘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而这时,凤姐借机跟贾府众人说:“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哑人放炮仗──散了’罢。”她通过一个笑话,不露痕迹地宣布了宴席的结束,对时间的把控可谓是精准,不愧是贾府数一数二的能干之人。
4中秋桂花令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当中描述了贾府中秋家宴的情景。“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
这次的击鼓传花游戏,第一回合时,花落在了贾政手里。而贾政讲的是一个“怕老婆”的故事。在讲笑话之前,“众姊妹弟兄皆你悄悄地扯我一下,我暗暗地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倒要听是何笑话。”从这个描写当中,我们也能看出,贾政平时为人十分刻板、墨守成规,大家认为他不是一个能讲笑话逗乐的人。
事实证明,他讲的这个笑话真的不太好,最起码跟贾母和凤姐讲的笑话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这里有一句脂批我们得注意一下:“竟能使政老一谑,真大文章矣”。
这句脂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分析过“圆形人物”。也就是说,在曹雪芹笔下,很多人物的性格是非常丰满的,不仅仅是头上只贴了一个“呆霸王”或者是“醉金刚”的标签。《红楼梦》当中的人物众多,其中有许多人物都有着流动的性格塑造,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出人生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显然,贾政也并不是一个“标签化”的人物。
比如在原著第四回里,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带着宝钗和薛蟠来了。贾政就主动跟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贾政平日里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古板不堪、迂腐顽固的,而这一段描写,虽然只是亲戚来拜访的家事,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这样一番安排足以体现贾政对自己结发妻子的关切之心。
而在第二十二回里,贾政看了府里小辈们制作的灯谜,就暗暗想道:“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不仅如此,他越想越觉得烦闷,甚至“大有悲戚之状”,到了夜间“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寥寥几个字,将这段“慈父心肠”勾画得令人感动,一种“父爱如山”的感觉蓦然涌上心头。
而在迎春的婚事上,大家还记得贾政的态度吗?贾府跟孙家虽然是世交,但是贾政是十分讨厌这个家族的,认为他们“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贾赦要将迎春嫁给孙绍祖,贾政出面劝谏过贾赦两回,可惜贾赦完全听不进去。作为迎春的亲生父亲,贾赦都没有将女儿的婚姻幸福放在心上,贾赦作为叔叔,能够真心为迎春着想,可见他内心的柔软之处。
我们继续回到中秋节上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贾政讲了个不太好笑的笑话。这样一个古板守旧的人,为了让老母亲笑一笑,让家族亲眷有个乐子,驱赶一下“人丁稀少”的伤感,也费尽心思讲了个笑话。通过曹雪芹的用心塑造,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圆形状态”——我们对贾政这个人物,也要试着脱离内心当中的“刻板印象”,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观察和理解。
这次击鼓传花,还传达出来了另外一层重要的人物关系。
大家都记得贾赦讲了一个“父母偏心”的笑话吧?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贾母听完这个笑话以后,停了半天笑着说:“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其实贾母跟贾赦素来都有矛盾,从贾赦要讨鸳鸯做妾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出贾母真的不太待见这个长子。而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了“击鼓传花讲笑话”的办法,将这一对母子的关系明确揭示出来,让读者看得更加深刻明白。
看似只是一个轻松有趣的酒令游戏,在曹雪芹的笔下,却伴随着各种让读者细细回味的情节与场景。《红楼梦》这部书真的是非常值得一再品读。我也会尽力去探究里面的种种,并跟大家一起分享。感谢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