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技艺展示
近日,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传承、名录体系建设、传播普及等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记者从市文旅局获悉,泉州在生活中弘扬非遗,在实践中创新,激发了非遗薪火相传的新活力,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非遗在传承中绽放光彩。非遗,从十多年前一个拗口的词汇,演变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外卖随点随到的石花膏、土笋冻,还是泉州花灯、刻纸、梨园戏、南音、提线木偶等,都讲述着泉州非遗活态化传承的生动故事。
非遗走进居民生活
意见要求,鼓励各级各类非遗场馆积极开展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活动。
每个周末,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般都有举办非遗体验活动,群众可以报名参加体验刻纸、木偶头雕刻、纸织画、妆糕人等非遗项目。
高甲折子戏在社区演出,受到居民欢迎。
这只是非遗场馆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各级非遗场馆通过举办体验活动,与群众共享非遗、体验非遗,使“久居深闺”的非遗得以真正“活”起来。此外,泉州还将举办妆糕人、花灯、刻纸、南音、南少林武术、高甲戏、狮阵、提线木偶以及南音等免费非遗培训班,让非遗走进生活。
该负责人说,今后,将按意见要求,借助多元的传播方式,非遗场馆扮好“文化中枢”的角色,将非遗文化与人民群众建立多元连接,除了静态展示外,还引入动态展演。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意见规定,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八闽文化的非遗项目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助力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泉州在鲤城老城区,以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项目为抓手,将古建筑群、宗教遗迹、老街区等众多宋元史迹,泉州花灯、刻纸、梨园戏、南音、提线木偶等非遗项目相结合,推进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同步实施,打造古城保护升级版。
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泉州建立“开发促进保护,利用带动传承,旅游扩大影响力,市场激发非遗生产力和生命力”的保护模式,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和谐发展。永春醋厂、安溪茶企、德化瓷企打造观光工厂;石狮市通过闽台对渡文化节、永宁古卫城暨城隍文化节等活动,鼓励文创研发和生产,举办旅游伴手礼创作比赛;惠安县建立惠女文化产业创作基地,建设雕艺文创园和雕艺博物馆,举办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推动石雕产业发展。
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非遗融合发展,发挥非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革命老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将非遗项目及元素与时尚潮流、影视综艺、健康养生、休闲体验等产业对接,持续打造“福”文化“非遗+”品牌。推出一批非遗精品旅游路线、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提线木偶进景区表演,让游客近距离欣赏。
非遗内容贯穿教育始终
意见指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通过举办校园特色社团活动、开展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打造“非遗进校园”活动品牌。
每年有半年多的时间,泉港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小分队走进了辖区内的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活动,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图片展示、现场展演等,让同学们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这只是一个缩影。泉州市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教学传习、高校开设南音等非遗专业课程,构建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院校、高等院校阶梯式的非遗教育传承体系。推动南少林五祖拳、拍胸舞等10多项重点非遗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由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到学校授课。比如“南音进校园”已经开展33年,共计有23万名学生学习传唱南音。
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将按意见要求,加大非遗的传播普及力度,继续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邻里中心”等活动。在重要节庆、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中宣传展示活动。
泉州拥有5项世界级非遗
意见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施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建设传承体验场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传承体验设施。
根据国家、省里的部署,泉州创新性地开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建设,建成12个非遗展示馆、个非遗传习所(传习中心)、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点。通过实验区基础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渠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热情,并对非遗进行活态传承,由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领衔从事带徒授艺、保护展示活动等。
截至目前,泉州共拥有世界级非遗5项、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项、市级非遗项、县级非遗项,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
□泉州晚报记者王金植(图片由市文旅局提供)
链接
世界级非遗项目
南音、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国家级非遗项目
陈三五娘传说、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柯派)、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打城戏、五祖拳、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惠安石雕(包括影雕、圆雕、浮雕、线雕、沉雕)、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灯彩(泉州花灯)、竹编(安溪竹藤编)、永春纸织画、德化瓷烧制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晋江)、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港)、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鲤城)、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南安)、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惠安女服饰、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蟳埔女习俗、泉州刣狮、泉州木雕、传统香制作技艺(福建〈永春〉香制作技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