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不容忘记的时间和故事,值得被镌写,和铭记。发轫于年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零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历经25年的规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5年来,中国基金人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证券市场这一开创性的事业,并经受住了市场风浪的洗礼,成长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值此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证券时报》特推出“公募基金25周年25人"系列人物专访,以重温历史、开启新知,共迎中国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
精彩提要:“那年5月,我回国参加人大学位的毕业答辩。答辩结束后,我走到北京三环路附近的天桥上,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我突然觉得我要参与到这些变化里。”
“我不认同指数投资是完全被动的,指数投资其实更考验主动投资能力。我们的主动投研并不只服务于投资,也服务于资产创设的全过程,在发现和定义资产之后,什么时间创设,用主动还是指数化的管理模式来表达,都是由主动投研决定。”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一句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对华夏基金投研人员的要求,希望每一个投研的同事都能够像一代宗师一样,有‘见自己’、‘见天地’和‘见众生’的过程,特别是到基金经理这个阶段,要建立自己的理念、理论还有理想。”
“基金经理的业绩即使排名非常靠前,没有正收益,也不能说是优秀。可见,重视客户获得感的价值观和文化在华夏基金应该根深蒂固,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要为投资者的信任奉献回报。”
“回过头看,基金行业的发展,都是脉冲式的,牛市与爆款基金对基金的普及教育和宣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爆款基金往往波动较大,可能阶段性出现较大回撤,我们基金公司也在反思,要努力建立长期定位准确、能够长期获得绝对回报的产品线。”
“我觉得‘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种提法不太好,似乎基民必然不赚钱,投资者真的没有赚到钱吗?并不是。基民并不是没有赚到钱,只是投资收益不等于基金净值收益,很多投资者高买低卖,没有完整地分享到基金长期净值增长的收益。客观来看,基民投资基金的收益,是由市场的贝塔、基金经理的超额收益、基民行为共同决定的。”
“财富顾问不是要为你选中当年最热门的产品,而是要帮你实现当年的财富计划和目标。我们要帮助客户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做财富计划并设定目标,目标和预期决定了客户是否有获得感。”
正文李一梅仍然清晰记得年夏天那个下午。
当时,北京刚刚拿下年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欢腾。她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毕业回京,穿着休闲短裤哼着小曲漫步在燥热的街头,约老同学吃一顿久违的麻辣烫。
途中,她去了趟金融街的通泰大厦,上到15楼华夏基金前台,递交了一份求职简历。
刚吃完饭回家,她就接到了面试通知。
当年8月20日,李一梅正式入职华夏基金。这是她走出校园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的工作。
年5月,李一梅升任华夏基金总经理。那一年,她42岁,是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最年轻的总经理。
在这17年里,李一梅完成了从基层员工到总经理的蜕变。其后,她执掌的华夏基金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李一梅是如何从行业新兵成长为业内深具影响力的基金公司的掌舵人?她对华夏基金的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构想与布局?日前,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独家专访了李一梅,她首次向媒体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华夏基金的成长经历。她表示,公募基金是一个能提高社会福祉的行业,公募基金的发展根植于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她个人的成长也受益于行业发展,一路见证公募基金行业茁壮成长,她最大的感悟是:“从前时代塑造了我们,未来我们要去塑造时代!。”
以下为采访实录:看见世界多样性的哈佛女孩券商中国记者:为什么在上世纪末出国留学?
李一梅:一开始是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出去后,也真实地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非常国际化,我们开学第一天,就赶上英国前首相在学院举办交流会,我们有的同学上学上到一半就回到自己国家参加竞选。这些经历让我看见世界更多的可能性。
券商中国记者:你当时对金融行业是否有了解?
李一梅:我出国时,国内经济远没有现在发达,我们留学生大都不富裕。我的奖学金缴完学费后剩的不多,常常要分成好几瓣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一个同学把带来的美元都存了大额存单,学费等毕业时再交。他让我意识到应该把奖学金先存起来赚利息,这触动我开始到商学院选课,也让我逐渐敲开了金融世界的大门。
券商中国记者:你当时为什么选择回国?
李一梅:我是年去美国读书的,那年刚好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十一”那天,海外华人在波士顿市政厅旁的广场上举办庆祝活动,大家一人举着一面小国旗,跟着大喇叭一起唱《歌唱祖国》。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的眼泪立刻就下来了,完全是不由自主的。这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因为身在异国他乡,更加强烈。可能每一个有海外求学或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时刻,深刻的感受到祖国的命运和个人命运休戚相关。后来回想,可能有的决定就在那一刻埋下了种子。
年我即将结束在哈佛的学业,和很多人一样,面临回国还是留在海外的选择。那几年国内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国企改革,我家所在的辽宁省是国企大省,感触可能更多一些。我在美国攻读的是公共政策专业,课堂上也有相关的讨论,当时有一些海外学者对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不太乐观。这种大环境也影响了很多人。
那年5月,我回国参加人大学位的毕业答辩。答辩结束后,我走到北京三环路附近的天桥上,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我突然觉得我要参与到这些变化里。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被周恩来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感动过。当我看见了世界,也了解到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非常不易。我就想,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希望她变得更好,我一定要回来,和大家一起奋斗,为祖国尽一份力。父母也很支持我的决定,所以我一毕业就回国了。
券商中国记者:你怎么来到华夏基金?
李一梅:可能是命运的眷顾吧。回国后,我就开始找工作,有一天在网上看见华夏基金国际业务的招聘启事,虽然那会我对华夏基金究竟是做什么的还没什么概念,但是觉得自己的留学经历和国际业务部的工作也许比较匹配,就想着试一下。那天我约了同学吃麻辣烫,先到华夏基金办公的通泰大厦,上楼把简历递给了前台,完全没想这个动作会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改变。
吃完饭,我就接到面试通知。面试的最后一轮是见当时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很多细节记不清了,但是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也是那句话打动了我,他说:“公募行业刚刚开始,你现在加入,就是创始和开拓者,未来的一切都有无限可能。”我觉得这和我回国的初衷是不谋而和的,我想参与到这个大时代的建设中。8月20日,我来公司报到,了解到同期还有两个北大状元进公司,当时就感觉这个集体特别年轻,特别优秀。
早期基金销售都是孤勇者券商中国记者:你刚到公司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李一梅:新员工培训时,第一课是范总讲,他讲的主题是诚信,他说:“投资人把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给我们管理,这就是最大的信任,我们要对得起投资人的信任。”这一课深深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笔记本我至今还保留着。
当时基金行业还是新生事物,但发展速度特别快,没有时间给我们慢慢学习,必须先跑起来。大家都很年轻,朝气蓬勃。年12月,公司发行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夏成长,王亚伟任基金经理,当时他也才30岁,而我更是个新兵,但也接下了媒体宣传工作。
券商中国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负责营销工作?
李一梅:其实,我在公司干过很多岗位,一开始国际业务部跟办公室合署办公,我做过一段办公室的工作,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全局性的视角。后来国际业务部还跟人力资源部合署办公,我负责给大家做工资、上社保,还有五险一金等。年营销部负责总行的同事离职,主管副总吴志军调我过来做营销部副经理,年市场部负责人空缺,领导安排我兼任市场部副总经理。
券商中国记者:听说你们当时经常加班。
李一梅:华夏基金的人都特别勤奋。那时有同事总结,出租车司机晚上都爱在通泰楼下趴活,知道这家公司加班厉害。还有人调侃说这家公司没法待,总经理第一个来,副总经理最后一个走。在这样的氛围下,全公司的人都追求卓越。
券商中国记者:早期你们怎么做营销?
李一梅:-年A股市场一路下跌,不保本、不承诺收益的净值化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很难被渠道和老百姓接受,绝大部分人更是不知道什么是基金,有时还被以为是非法集资。市场开拓特别难,为了跟支行的相关领导介绍产品,我们常常在银行门口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
我到营销部卖的第一只基金是华夏大盘精选,当时市场低迷,我们出去一轮一轮地路演、讲课。但第一天仍只卖了一百多万,不仅卖不动,市场一波动,我们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年华夏红利的发行,就更加艰难。当时正值熊市末期,基金完全卖不动。我负责组织银行路演,好不容易双方对接好,到现场一看,只来了两位客户。但是基金经理孙建冬特别好,面对两位客户也热情洋溢地给他们讲解。后来年牛市到来,华夏红利业绩特别好,规模也在年大增到多亿元。
前两年有首流行歌《孤勇者》,我觉得我们当年卖基金真的是靠一腔孤勇,凭着一种信念,相信我们最终能给投资者创造收益。
券商中国记者:年,华夏基金发行了上证50ETF,这是境内首只ETF,在当时也是重大产品创新。
李一梅:为了开发上证50ETF,公司准备了三年多。滕天鸣滕总牵头负责,他是清华经管学院毕业,业务非常精深,对开发ETF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我们一边向海外机构取经学习,一边反复研究在当时的法制框架下,怎样建立起实物申赎的框架系统。为了写标书,很多同事在公司熬通宵,睡行军床。
券商中国记者:上证50ETF你们当时卖了54亿。
李一梅:我参加组织策划ETF的销售,这是第一次没有银行参加的销售,当时大家心里完全没底。大家都说名字里有数字或有字母的基金产品难卖,上证50ETF这样既有数字又有字母的,更是难上加难。谁也不知道ETF是什么,我负责内部培训,另外所有券商的第一次ETF培训,都是我去讲。那时经常出差,常常是上一场刚讲完,又马不停蹄坐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下一个营业部接着讲,着实很辛苦。
不过最后,上证50ETF卖了50多亿,可以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年市场继续下跌,不少机构借ETF抄底,上证50ETF很快超过了百亿份,想到这些又觉得那段时间的辛苦是很值得的。
券商中国记者:早期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李一梅:年2月23日,上证50ETF上市,我们在上海开完发布会,然后去电视台做节目,之后赶紧飞回北京,盯晚上发布的新闻稿。最后,我从公司出来时已经是晚上12点,那天是元宵节,又下着大雪,根本打不到出租车,最后我只能沿着长安街一路走回了家。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对上证50ETF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公司很多领导都给予了我帮助,有些当时觉得严厉的要求,后来回想也都帮助自己养成了更严谨、追求卓越的工作习惯。我特别庆幸,在自己早期成长的道路上,有范总这样在精神和魅力上令人敬重和景仰的领导,有滕总这样对你千锤百炼的领导,有吴总这样特别体恤下属自己身先士卒的领导,还有戴总这样总能发现你的亮光点,来激发你的创造力和动能的领导,真的特别幸运。
“JUST那么年少,还那么骄傲”券商中国记者:年A股创下最高点点,在市场见顶前,你们提前关闭了基金申购。
李一梅:年,市场特别火爆,公司投委会做出了理性决策,年国庆假期一过,我们就暂停了一批基金的申购,后来基金经理也集体降低了仓位。当时要做出这两个决定特别不易,一是高位降仓很可能影响基金经理当年业绩,二是关闭申购势必影响规模。那一年我们与第二名的差距不大,如果公司只想要保规模,肯定不会做出主动收缩的策略。
券商中国记者:那时华夏基金业绩很好,年管理规模排名第一,之后稳居行业第一多年。
李一梅:那些年,华夏基金在行业各方面确实都一直遥遥领先。所以,很多经历过这段时光的华夏人,在心底总有一份骄傲。即使在逆境,我们做得不太好时,内心仍有一种骄傲,始终有一个念头:要让我们的专业性、努力和给客户创造的价值,配得上华夏基金。我们心目中的华夏基金,代表行业最优秀的专业能力,是投资人最信任的基金公司。这也成了我的一种执念,虽然现在还有差距,但我们将继续努力。
券商中国记者:年的金融风暴也令人至今难忘。
李一梅:市场暴涨暴跌,也教育了我们,公司此后对发新产品一直比较谨慎,年我们发行沪深ETF,两天发了亿元,如果多发几天,有望成为最大的沪深ETF基金,但公司及时停止了发售,认为扎实做好产品才更重要。
年后,市场一直比较低迷,公司又决策要全面转向客户服务,之后我们一直坚持在做客户陪伴和投资者教育工作。
券商中国记者:你接任总经理后,压力是不是很大?
李一梅:刚上任的那段时间,确实压力很大。我找以前的领导请教,他们都给我很多建议,心理上也给了很多支持。一个多月后,我决定还是得做自己。我一直觉得特别幸运,也特别感恩,能够来到基金行业、来到华夏基金,更幸运的是人生中有这么多好领导,从各个方面塑造我。
首先要感谢董事长,他非常注重专业性和公司内部的传承。华夏基金的中高层很多都是内部选拨、自己培养的人才,他们在自己负责的业务上都有很深的专业积累,对公司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很深的感情,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更认同,更愿意与公司一起攻坚克难,一起成长。我背后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团队,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还要感谢汤晓东总,他有多年在华尔街的工作经验,具有全球视野,而且十分擅长中西融合。他给华夏基金打开了新的世界,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布局:比如对量化的重视、年跟微软亚洲研究院在AI方面的合作、引进海外全天候策略、跟罗素在FOF领域的合作等等,这都给公司后来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券商中国记者:当上总经理后,你对“老十家”的华夏基金定位是什么样的?
李一梅:其实我不喜欢有人说华夏基金是老牌基金公司,我们并不老,我们依旧充满朝气和拼搏的干劲。年司庆,我们拍了一个MV,主题是朴树的《FOREVERYOUNG》,里面有句歌词是“JUST那么年少,还那么骄傲,两眼带刀,不肯求饶”,我觉得这才是公司员工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追求卓越早已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我们要让华夏人的精神传承下去,要在一代一代华夏人拼搏的基础上,继往开来。
指数投资其实更考验主动投资能力券商中国记者:你担任总经理后,公司投研方面主要面临哪些挑战,你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李一梅:那几年我们投研团队确实压力比较大。我跟公司投研总监阳琨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怎么重塑投研团队的竞争力,让主动投研能力成为公司立身之本。阳琨总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华夏基金的人才培养路径很扎实但也很长,虽然现在还没有见成效,但再过两年就会开花结果。正如他所言,从年下半年,我们人才梯队逐渐补上,中生代基金经理明显崛起,成长类投资做得可圈可点。
董事长也在大方向上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他一直要求我们在投资和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认识时代变局并努力适应时代发展。在他的指导下,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形成了体系化的业务脉络,并努力将体系化的工作与持续产生稳定业绩联系。他说你要思考华夏基金到底要去哪儿,不能今年去唐古拉山,明年去珠穆朗玛峰。我们深入研究思考的结论是,华夏基金是资产管理公司,要以资产为核心,应该定位为多资产的全能平台,我们要发现、定义、创设并管理资产,桥水每年会研究-个不同的资产类别,最后投资40-50个资产类别。跟海外机构比,我们的资产类别较少,细分度较低,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券商中国记者:ETF一度成为你们突破的方向?
李一梅:年底市场大跌,ETF开始成为机构客户配置的方向。当时我曾在一个论坛上讲指数投资,我非常感慨地说,我从台下走到台上,只需要一分钟,但华夏基金指数投资,特别是ETF从诞生到作为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被大家认可,用了14年。我们在年发行上证50ETF,其后除了几个阶段性的热潮,ETF一直不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