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视频网站上,随着UP主最后一次勾勒鱼鳞的线条,一条栩栩如生的小人国版古风鱼灯出现在人们面前。
看着她从骨架、糊棉纸、绘画、上色一步步到成品,人们不禁为UP主的一双巧手叫好。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身着汉服的少女,提着可爱的古风鱼灯,笑盈盈地走来。
鱼灯,又称太平灯、幸福灯、吉祥灯,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春节期间的鱼灯又多了层寓意。
鱼,因为和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余”谐音,在人们心中都是幸福美满的象征,比如鱼跃龙门、锦鲤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古风鱼灯则是是水乡人的一种浪漫,它是江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俗,浙江宁波、湖州、安徽歙县、无为等地都将之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匠人们的巧手处理,那个用纸糊的小鱼灯仿佛有了生命,挥舞起来时,鱼眼鱼鳞光彩流动。
鱼灯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新手也能很快上手,但要做得活灵活现,对做鱼灯的人就有所要求了,比如裱糊时要心细,鱼身不能皱;上色时要有耐心,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鱼类,画鳞片时要注意各个部位的鳞片大小不一等等。
在讲究效率的当下,完全靠手工制作的鱼灯,实在算不上高效。就是手艺娴熟的匠人,从选材到成品,也要两天才能完成。
这也造成了现在做鱼灯的匠人越来越少,也只有老一辈人因为热爱还在坚守,一人一竹一生,他们期望能有更多真正爱好鱼灯制作的人加入到传承中来。
时代在进步,鱼灯匠人们的思想其实也在变,他们也在不断创新不再墨守成规。
除了制作节假日的大灯外,他们还根据需要,设计出了1米,甚至60--70公分的长度,便于装箱发物流的迷你版古风鱼灯。
包括骨架的材料,裱糊的纸张,画料和颜料,他们都在不断摸索试验,看能否用更为环保的材料。
安徽歙县的元宵嬉鱼灯,我们曾在央视的新闻中见过,至今已传承了几百年。每到闹鱼灯的那几天,大大小小的的鱼灯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如梦如幻,甚是好看,颇有辛弃疾笔下“一夜鱼龙舞”的感觉。
民间有这样一句话:“烧香打蘸,抵不上红灯一绕。”这里的红灯,就是说的鱼灯。
以前传统的鱼灯是专为元宵节所做,当天参加花灯节或者个人玩乐,很脆弱不容易保存,相当于一次性的,元宵节过后要么烧掉,要么撕掉纸只留竹架,浪费极大也不环保。
现在的年轻人虽然还没从老人手中接过鱼灯的画笔,但其实他们早已走在了传承古风鱼灯的路上,每次灯会从策划到组织都是年轻人在挑着大梁,还有微博抖音B音上为古风鱼灯做宣传。
用上他们改良后的棉纸,现在鱼灯的质量比以前结实很多,也更利于运输。
如今正是新春佳节,一个鱼字,一盏鱼灯,蕴含着太多美好的祝愿。
为大家送上一盏摇头摆尾的古风鱼灯来陪着过大年,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顺意!
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祝福我们每个人阖家欢乐,富贵有余!幸福年年!
1《小人国版古风鱼灯》B站
2《安徽歙县:元宵嬉鱼灯,民俗传承年》CCTV
3《鱼灯》纪录片
4《江南鱼灯匠人的浪漫情怀,守艺30余年只为非遗传承》中国新闻网
-END-
#新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