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元宵节和闹社火漫谈榆木斋
TUhjnbcbe - 2024/8/1 15:46:00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xwdt/

元宵节和闹社火漫谈

枯木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大传统节日,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正式被定为节日在汉文帝时期,据说是为了纪念“平吕”而设。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元宵节习俗很多,各地略有区别,然而无不例外的是闹花灯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到宋代达到更是达到顶峰,元宵节赏灯长达五天,在繁华闹市,张灯结彩,灯火摇曳,花团锦簇,从天子到庶民,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赏灯游玩,昼夜狂欢,举国同庆。诗人陆游曾有一首词描述当时的盛况: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除了闹花灯,元宵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元宵、放焰火、闹社火等,其中以闹社火习俗较为普遍,南北皆有,北方以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最为隆重,比如有晋南社火、晋中社火、关中社火、庆阳社火等最为著名。

其实,闹社火和元宵节习俗本来起源不同,日期迥异,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融合在一起的。社火来历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和图腾崇拜,人们敬畏神灵,无神不拜,“社”为土地神,《礼记·祭义》:“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礼记·祭法》:“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白虎通》:“人非土不立,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祭祀社神为重要礼仪,称为“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社日祭祀土地神,由于春社日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左右,后来逐渐被传为土地神的生日,由于南北气候不同,南方多雨地少,北方干旱少雨,因此北方祈求风调雨顺,传说龙王神分管雨水,从而信奉龙王神,逐渐将二月初二演化为“龙抬头日”;而南方祈求土地神赐予土地,因此依然崇拜土地神。后来随着朝代变迁,北方汉族到南方迁徙增多,因此南方也有很多地方称二月二为龙抬头,与社神相结合。

在上世纪文革以前,“元宵节”和“闹社火”是分开来庆祝的,都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元宵节观灯耍龙灯猜灯谜等,主要是夜晚;闹社火表演节目,主要是白天。随着节奏加快,再加上二者节日相近,正月农闲,二月开始耕田种地,二月二社日庆祝逐渐衰微,不少地方多在正月把元宵节和正月二十闹社火结合在一起庆祝。后来文革全部习俗取消,人们逐渐淡忘,八十年代以后虽然有所恢复,然而二月二在北方演变成一个所谓的“龙抬头”理发的日子,南方虽然有庆祝活动,可是也日趋式微。

近些年,随着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回归,民俗文化得以逐渐恢复,一些古老节日开始焕发出新的魅力,元宵节和闹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不少地方发掘和继承传统习俗,使得濒临失传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重放光彩。因为现在国家制定节假日假期的因素,元宵节被列为节假日,而社日并未列入,因此,闹社火就被元宵节吸收,成为元宵节期间的一项表演项目。

闹社火主要是祭祀社神,形式最早是由“傩戏”发展而来,表演的人们用颜料涂抹脸部,或者头戴面具,化妆成各种鬼神人物,想象奇特,造型粗狂,性格夸张,大呼大叫,宣泄释放,寄希望神灵能赐予力量,后来糅杂百戏表演,辅助以锣鼓烟火,形式更加的多种多样。

在闹社火比较隆重的地区,比如山西晋南、陕西宝鸡、甘肃庆阳等地,闹社火形式主要有敲锣鼓、放焰火、踩高跷(拐子)、抬高台、跑旱船、耍龙灯、狮子舞、,抬芯子(耍闪杆)、跑竹马、打腰鼓、扭秧歌等等,无一例外的是都要化妆或戴面具,装扮成各种神鬼人物,在闹市行进,走街串巷,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惊险异常,热闹非凡,红火吉祥,场面热烈。

闹社火和元宵节,其形式千姿百态,多姿多彩,五花八门,惊艳壮观,是人们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庆祝节日,作为几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民俗,虽然偶有隔断,然而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无比智慧和审美观念,是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继承和传承下去,更加发扬风光大。

/2/18榆木斋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节和闹社火漫谈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