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以“农历”计。
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五月初五的端午、七月初七的七夕,再到八月十五的中秋、大年三十的除夕……无一例外都是农历。
而清明节,却是按公历计,这是它的第一大奇特处。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节日都有个确切的日子,清明节呢?
我国民间虽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节是在4月5日,实则,清明节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在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有三天的弹性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
这便引出了清明节的第二大奇特:它是唯一和时节同一天的节日。
而时节的日期是按照太阳黄经来计算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天,地球的公转运行线路就称黄道。黄经是黄道上的经度度量坐标。
按天文学惯例,太阳黄经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度,古人将黄经度划分为24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这就是全年24节气的由来。
问题在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长度是.天,我们历法上的一年为天。这样一来就有了误差,节气的时间也就每年顺延一点,4年下来就接近一天了(0.*4=0.)。
每4年一次的闰年,就是为修正误差而来。但这依然会让节气提前一天或推后一天,在3天内变化着。
和节气同一天、时间不固定,这是清明节的两大奇特处。
最后一大奇特,是清明节的祝语,还没定论。
春节快乐,端午安康,七夕甜蜜,中秋团圆,说出来大家都非常接受了。但清明节,怎么祝福?
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深入人心,祭奠祖先的节日,应该静穆吧?
实则,古代是可以“清明快乐”的。
对于古人来说,寒食(清明)节能出去踏青,元宵节不用宵禁,实属难得,因而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有个说法叫:“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用来形容日子过得特别欢乐。
生机盎然的季节,踏青、蹴鞠、秋千等活动,不仅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使得平时难得一见的青年男女有了相遇的可能,为浪漫故事提供了发展机会。
据统计,《三言二拍》里面与清明节有关的故事就有27个,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许仙和白娘子。
只是如今,多数人认为不合适。
即使民俗学专家认为可以说“清明节快乐”,因为“除了扫墓,还可以踏青”,且“祭祖给了我们精神慰藉,更应积极面对生活”等。
但就是不能和前些年刚确定的“端午安康”那样,很快为人们所接受。
祝福语不定,这便算清明节的第四大奇特之处了。
(图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