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唐宋八大家,五人他门生,他的一生,精彩堪
TUhjnbcbe - 2024/5/6 2:04:00

01

又丑又穷又落魄

开篇,作者用了这样的字眼——凤凰男。

为何如此?一起来看看。

欧阳修的父亲在他四岁的时候便撒手人寰,靠着叔叔的救济,加上母亲给我缝缝补补,兄妹俩跌跌撞撞地长大成人。

从小,欧阳修就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小朋友,最早靠母亲用芦荻在地上写字,开始了启蒙之旅。很小的时候,叔叔就不胜欣喜地跟他妈妈说,这小子长大后必成大器,出人头地。

少年欧阳修可能也很自信,可是,考试的情况一点也不理想。

年,十七岁的欧阳修第一次跑到随州城应试,卷交了,就没了下文。三年后,二十岁的欧阳修卷土重来,再赴随州参加乡试。这一回,中了,过关了。次年春天,首都繁花似锦,欧阳修垂头丧气。考砸了。

回家的路上,欧阳修一再触景生情,定了几首感叹考试砸锅的诗。母亲劝慰儿子,不要放弃。

三年后,卷土重来。

此次进京赶考,欧阳修深深体会到随州的偏僻,没有良师指点的遗憾。在这样的背景下,欧阳修找到了胥偃。

二十二岁那年,欧阳修前往汉阳,拜访名重一时的大学士胥偃,请他看看自己的文章写得如何。

胥偃先生,是当时汉阳的最高军政长官,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十六年前就中了进士。

当时的欧阳修,早已没有了儿时的自信,落魄得很。

当年,读书人带着文章拜访名士,是个普遍的现象。

胥偃热情地接待了这个落榜生。看过他的文章,胥偃大喜过望:“行啊,你小子行啊!”

胥偃问:“你娶妻了吗?”

没有。

胥偃主动跟欧阳修说:“我有个女儿,十五岁,许配给你,如何?”

就这样,欧阳修在准岳父家,复习迎考。

胥偃把欧阳修留在家里养着,看似倒贴,在当年,也不稀奇。稀奇的是,他能准确地判断出,这是一个注定大放光芒的凤凰男。不但如此,胥偃第一次见到欧阳修,觉得他长得帅,骨骼雄奇。历史文献记载,欧阳修长得很丑,跟王安石一样高度近视,长了两个兔牙。可能是家穷,营养不好,又瘦,双矮,脸色差。日后中了进士,仁宗皇帝第一次见他,马上皱眉,嫌他太丑。

胥偃有意栽培欧阳修,真的很下功夫。

首先,胥偃推荐欧阳修报考国子监。

欧阳修没有辜负准岳父的耳提面命,入学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在之后的选拔考试中,又是第一名。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开始了。谁知,欧阳修只得了个十四名。

不管怎样,欧阳修中了进士,可以做官了。

02

风流岁月:政治家

而立之年的欧阳修,像个愤青,自告奋勇,冲入一场“君子”“小人”的政治斗争。结果被流放到外地。

年,首都开封市“代理市长”范仲淹,给仁宗皇帝进献了一幅《百官图》,告宰相吕夷简的状,说宰相越级提拔。

这位宰相,生性温和,遇到这样的御状,也还是没沉住气,到皇帝那,一通辩驳,他指出,范仲淹挑拨君臣关系,他还提醒皇帝,这个范仲淹,有推荐拉拢朋友,搞朋党政治的苗头。

皇帝听了老宰相的话,把范仲淹贬到了江西鄱阳湖畔。

范仲淹被贬,那些为他辩驳的好友也一并被流放至外地。

当时有个姓高的谏官,认为范仲淹“狂直”,罪有应得。欧阳修恼了,愤怒地写一篇文章,公开谴责这位高谏官,“不知人间有羞耻”。三十岁的欧阳修,责骂他,是个“君子之贼”。

这位谏官立即把这“大字报”给了皇帝。

结果,皇帝流放了欧阳修。

这件事,是欧阳修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

欧阳修与范仲淹,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年,三十七岁的欧阳修,在他尊敬的范大哥出任谏官十年之后,也当上了谏官。欧阳修当谏官,不是去谏院上班,这跟其他在谏院上班的六名专职谏官不一样。可爱的欧阳修,硬是把兼职工作做得比本职工作还要好。

毫无疑问,这是皇帝的重用。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欧阳修他们的第一次政治亮相。

欧阳修很有意思,自命君子,站在他们这边的就是君子,站在对立面的,就是小人。

为了支持范大哥,欧阳修六七年前跟岳父胥偃也闹翻了。

作为谏官,欧阳修利用自己的职权,介入了高层干部的推荐。当上谏官三个月后,欧阳修为皇帝推荐了范仲淹等人。

第二个月,范仲淹还真的当上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皇帝请范仲淹和另一位枢密副使议事,让他们对中央大事发表意见。历史上著名的范仲淹十条意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当谏官的日子里,欧阳修不断给皇帝把报告,占据关键的领导岗位;

第一项,就是鼓动皇帝人事改革,选拔优秀人才;

第二项,就是支持范仲淹等人搞新政。

谏官欧阳修,也有搞错的时候。了不起的是,错了,他就承认。有错就改,这个方面欧阳修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勇气,表现了对皇帝的忠诚。

年腊月,皇帝决定再一次提拔欧阳修。

这次,提拔的岗位是知制诰。这个职务,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书。

这时候的皇帝,对欧阳修是高度信任的。做谏官的时候,他说话非常直接,甚至敦促皇帝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

年,大宋帝国的首都开封,暴雨成灾,皇帝下发文件,让大家谏言献策,应付这场百年不遇的天灾。

欧阳修郑重其事地建议皇帝,提拔包拯包大人,罢免狄青将军。

狄青比欧阳修小一岁,十六岁的时候,欧阳修在读书,狄青呢,当了兵。狄青的传奇,与他的面容,不无关系,他脸上有个刺青。这是他当兵之后被官府刺上的,防止他做逃兵认不出来。

西夏走兵作乱的时候,狄青做为大宋的战士,参加了大小二十五场战役,所向披靡。

狄青后来还平定了广西一个少数民族的叛乱。皇帝很高兴,就把狄青提拔到京城。

欧阳修从大宋的长治久安出发,认为狄青是个隐患,应该尽早解决。

在欧阳修眼里,狄青是一个不知道捍卫“名节”的粗人,在给皇帝的报告中,他肯定狄青是个良将之才,可批评他“不知进退”,不懂避嫌。

一个军官,名望过高,就有人怀疑,他会谋反。

关于狄青的传言,以及欧阳修的谏言,最后皇帝夺了狄青的兵权。命他到河南陈州当太守。一年后,狄青死了,死在了太守的府里。

接下来,我们说包拯包大人。

包拯,比欧阳修大八岁,中进士之后,朝廷让他去江西当县长,他不干,说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朝廷以孝治天下,这个包拯这么孝顺,当然没问题,就让他在合肥附近工作。

父母去世后,他在二老坟墓旁边,盖了一个草房,守孝期满,才到今天安徽的某个县当县令去了。

包拯后来居上,十五年后,当上了龙图阁直学士,正三品,是个相当高级的领导干部。

遗憾的是,首都水灾前一年,就在欧阳修出访契丹的时候,包拯出事了,他推荐的一个干部出了问题,作为推荐人,他被贬为兵部外郞,去了安徽池州。

这个时候,欧阳修建议皇帝重新起用包拯。欧阳修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从包拯的官宦生涯来看,欧阳修对他还是很重要的。

03

一代文宗:人正词不正

年,五十一岁的欧阳修,受大宋皇帝之命,临时担任“国家考试院院长”,主持那一届的礼部贡试。

那一年,天下举人,都梦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改卷子的时候,欧阳修的助手梅尧臣,把一份答卷递给欧阳修,视力不好的欧阳修,拿过来,低头一看。

《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规中矩,谈不上什么新意。再往下看,天才啊!立意高远,逻辑清晰,语句流畅。欧阳修反复读了几次,天纵奇才啊!

欧阳修认定这份答卷了不起,这个考生,完全可以成为一年度的“状元”。

欧阳修落笔写名次的时候,不知哪根神经跳了一下,觉得不妥。他感觉,这篇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

曾巩,唐宋八大家。如果曾巩第一名,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闲话,骂他有私心。思来想去,欧阳修一提笔一落笔,把原定的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名。

评完试卷之后,欧阳修一看,糟了,这个试卷根本不是曾巩的。这个考生,就是当时一点名气也没有的苏轼,一个二十一岁的小青年。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你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可能是中国人写元宵节最浪漫最悲伤的词。

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个欧阳修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写的。

后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词不是欧阳修写的。为什么呢?他们觉得这首词轻薄,不符合欧阳修一代文宗的身份。

我怀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约的不是妻,而是别的女人,或是某位歌妓。

跟歌妓喝酒,是欧阳修的一大癖好。

歌妓与文人,在宋朝是一对绝配。没有文人填词,歌妓就没什么好唱的。给歌妓填词,也是欧阳修一生的爱好。

来感受一下欧阳修填的词。

《临江仙》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这首词,写得确实美。这样的词句,让后世儒者,动不动就为欧阳修叹息几句,唉,一个志在圣贤的人,怎么写出这样不符合身份的艳词,人正词不正啊!

04

文学家们:恩师门生故旧

晏殊对他:俯视,瞧不起

对于今天的我们,晏殊是一代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是学中文的,也能随口念几句晏殊的词。

对于当时的欧阳修,晏殊是一个说起来无言以对,想起来惭愧不已的人。

写欧阳修,不写晏殊是不对的。

看欧阳修与晏殊一生的交往,我们会发现,青年欧阳修敢作敢为,急于建功立业。对比晏殊一生的自律精神,富贵气象,历史上形象伟大的欧阳修,一下子显得放浪、莽撞。

欧阳修跟晏殊的关系,一开始,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其实,欧阳修也没跟晏殊读过书,他们的师生关系,是从主考官与考生的角度演绎出来的。

晏殊,是一个奇才。

七岁的时候,有个大人物夸他是个神童。十四岁的时候,晏殊破格参加进士考试。皇帝欣赏他的真诚与才华,赐予他“同进士出身”,给他一个中央机关“秘书省”的官职。

那时候,欧阳修刚刚来到这个世间。

数年后,宋真宗请晏殊进给当时的太子,后来的仁宗皇帝上课。

欧阳修之前屡考不中,是个倒霉蛋。没想到,晏殊把他定为第一名。按照宋朝的惯例,得头名的考生欧阳修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晏殊的“门生”。

刚开始,晏殊对欧阳修挺好的。按理,欧阳修跟晏殊的关系,应该像之后苏东坡跟他的关系才对。

可偏偏不是这样的。

年冬天,欧阳修跟另一个朋友,一起看望晏殊。这时候,大宋朝国运衰落,这个冬天,前线军情并没有舒缓,还是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

作为三军统帅,身为“枢密使”,不在前线也就罢了,还在花园中请客,饮酒作乐。

欧阳修同志正义感爆棚,写了一首讽谕诗,最后四句是这样的:

主人与国同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晏殊气得跳脚,这首诗,对晏殊的名声,损害极大。晏殊是要写进历史的人物,背着这样的恶名走进历史,实在是一个郁闷的事。

晏死讨厌欧阳修,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与“庆历新政”有关,从小的性格特征来看,是性格不合。

有人说,晏殊讨厌欧阳修,因为这个青年谏官一天到晚,吵个不停。

欧阳修出任谏官小半年,皇帝特许他们这帮谏官旁听宰相报告工作。仁宗皇帝赏赐他一套浅红色的服饰,银饰鱼袋。穿这样的朝服,非常神气。

晏殊为人沉稳,讨厌青年人哗众取宠。

有一年,欧阳修的好朋友范仲淹大哥,批评皇帝向皇太后福寿的若干细节,有损皇家礼仪。晏殊老师气得半死,把范仲淹喊到身边,批评了一顿:你这是轻狂!你这是沽名钓誉!

晏殊一身偏爱范仲淹,能为这件事批评范仲淹,可以想象,对欧阳修这个门生,他怎么可能喜欢呢?

欧阳修在晏殊死后,写过一首挽词,说他“富贵优游五十年”。

他们的人生际遇,差别实在太大了。晏殊老师一生那么从容,那么诚实,而欧阳修,对比之下,怎么看,都像一个内心深处机关重重的人。

王安石对他:平视,我有我的梦

王安石与苏东坡一样,在欧阳修面前,他们都是晚辈后生。

不一样的是,他们对欧阳修这位老前辈的态度,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一生,对欧阳修是仰视的。王安石一生,对欧阳修是平视的。

年,在京城开封,欧阳修第一次见王安石。

这一年,欧阳修五十岁。在那个年代,算是老人了。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六岁,在那个年代,这个年纪,是实实在在的中年人。

虽然他们只差了十四岁,在当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两代人。

这一年农历九月初一,朝廷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司判官”,主管全国所有的公用马匹。王安石回复说,我不干。王安石拒绝提拔,不是一次两次了,因为这个,搞得名气很大,也让后人怀疑他沽名钓誉。

王安石越是这样,大人物越是看重他。当时的宰相文彦博,一个劲地向皇帝推荐他:

这么淡泊名利的干部,我们不提拔他,提拔谁?

最终,朝廷决定由欧阳修出观,跟他沟通。都说欧阳修情商高,果然,沟通有效,王安石同意,出任“群牧司判官”。

多年前,王安石就知道欧阳修想和自己见面。这个消息是他的好朋友曾巩告诉他的。

年,欧阳修在安徽滁州,读到学生曾巩带来的王安石的新作,动了想见他的念头。

年的会晤,是在欧阳修的家中。

那天,欧阳修家中,还有其他客人,两人谈得不尽兴。回去之后,王安石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写得很诚恳,说自己为什么不能待在京城。

第二年春夏之交,王安石如愿以偿,再次外派,离开京城,去今天的江苏常州当“知常州”(市长)。

王安石到常州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感谢前辈的知遇之恩。感激归感激,在与欧阳修的交往中,王安石始终很淡定,不像苏东坡那样总是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

反过来看欧阳修,以王安石热情似火。

多年之后,王安石果然像欧阳修预测的那样,飞黄腾达。

英宗去世,神宗上台。任命四十九岁的王安石为副宰相级“参知政事”,主持改革,富国强兵。

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这一年,欧阳修六十三岁了。

这个时候的欧阳修,自请外放,在青州做知州混日子,已经边缘化了。

眼看着自己官场上的老朋友,与王安石闹得不可开交,欧阳修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不说话。

可是,火,还是烧到了他门前。

这就是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

三个月之内,欧阳修连写了两个报告,请中央废除青苗法。甚至在自己的辖区内,拒不执行青苗法。

当时,副宰相王安石雷厉风行,搞得老同志暴跳如雷,纷纷不合作。皇帝有意起用欧阳修,问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对欧阳修评价甚高,但考虑到欧阳修做事经常不合常理,还会有一帮反对派跟随,对自己的变法大计,毫无用处。所以即使肯定欧阳修的能力,仍然不提请欧阳修回京当宰相的话。

年,欧阳修死了。

王安石闻讯,怅然若失。他写了一篇祭文,对欧阳修在学术上,政治上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从政四十年,知道进退,保住了晚年。

苏轼对他:仰视,感恩戴德

欧阳修比苏东坡大三十岁,苏轼初出茅庐的时候,欧阳修已经名闻天下。欧阳修死的时候,苏轼才三十六岁。

在欧阳修的一生中,苏东坡的存在,重要,但是,没那么重要。

在苏轼的一生中,欧阳修的存在,重要,非常的重要。

苏东坡个人对欧阳修感恩戴德,苏东坡的爸爸和弟弟,对欧阳修都是感恩戴德的。

年夏天,二十岁的苏东坡,跟四十八岁的苏爸爸一起,从老家到开封,参加进士考试。

同行的,还有弟弟苏辙。

这一次,父亲启程进京的时候,请四川本地的一位领导雷简夫,给三位高级领导写了推荐信。

其中一封,就是写给欧阳修的。

五十岁的欧阳修,对四十八岁的苏洵很热情,对他说:“我看这天下很多人的文章,最喜欢两个好朋友尹师鲁、石守道的文章,但他们的文章都是有所欠缺。如今,我看到你的文章,这意境,足够了。”

不但苏洵因为欧阳修的力荐,做了官,苏轼也因为欧阳修,得到了关照。欧阳修对苏东坡说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话,大意是:

作文,先做人,我认为,“文”,一定跟“道”同时存在,一看到“利”,马上放弃“道”,这样的人,不是我欧阳修的门徒。

言下之意是,你,苏轼,是我欧阳修门下的骄傲。

那个时候,欧阳修已经写成了立德、立功、立言,注定是个写进历史的大人物,而苏东坡呢,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年轻人,皇帝甚至怀疑他人品不好。

在这个时候,欧阳修当面赞美苏轼,是何等的光荣,虽是天寒地冻的初冬时节,苏轼的内心是温暖的。

欧阳修死的那年,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停止视朝一天,表示他难过。远在杭州的苏轼,也得到了消息。他在一个庙里,跟一个和尚一起,哭了一场,写了一篇祭文。苏轼的弟弟苏辙,听说欧阳修去世,不但写了一篇祭文,还写了三首挽词。

以上文字,整理自《欧阳修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欧阳修的一生,堪比一部大剧。如此之多的文人,在此出现,读完此著,仿佛将我的学生时代串在了一起。那些刻板的文字,陌生的名字,都变得如此亲切,熟悉。不得不说,值得一看。

*作者介绍:趣味生活趴,做有趣的人,记录有趣的事,交有趣的朋友,过有趣的人生。

—THEEND—

如果你也爱生活

请拥抱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宋八大家,五人他门生,他的一生,精彩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