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由于此日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称之为“灯节”。它与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密切关系。每月的十五逢满月,叫“望”。满月象征团圆美满。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满之夜,理所当然被看作吉日。汉代,此日祭祀天地,祈求福佑。民间祈求全年平安,万事顺遂。唐代,此日与前后各一日规定为固定假日,北宋由三夜增为五夜,明初从正月十一日起赐假10天,可见旧时官府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
元宵节舞龙常德民间,皆在此日张灯,故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之说。入夜,不论贫富,家家张灯,街道、乡村、水边一片光明。灯的制作工艺极为精巧,争奇斗艳,有走马灯、八宝灯、莲花灯、虾灯、鱼灯。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有的设置灯谜,猜中有奖。
石门县农村兴放路灯,每户备明烛数十,每十步或五步燃烛一支;居于溪边者兴放河灯,备小板数十,钻孔,燃烛插其中,放入水中,顺流而下。又有放天灯者,用大幅薄纸糊成袋,袋口朝下,烛盏附之,燃烛充气上升。
湖乡有赛灯的习惯,沟港两岸居民认为胜者预示五谷丰登,因此,必胜之心极强,如若赛灯将败,便烧茅屋一栋或几栋,以图取胜。
民间有“送年”的习俗,夜晚家家在堂屋、路边、水井、猪栏、厕所点香烧纸钱,以谢诸神,祈求保佑四季平安。青年妇女,平时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是晚观灯,名正言顺出游,创造了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花鼓戏、龙灯、狮舞、采莲船纷纷出动,穿街入巷,锣鼓沉沉,欢声一片。
此日,是民间迎紫姑的最后一日(传说正月百草皆灵,过正月十五日,就不灵验),故常德县、澧县一带少女,必聚迎紫姑神。用长桃木叉一端当腿,另一端配以手、头,头面糊白纸,画五官之形,涂抹脂粉,身穿红衣绿裤,脚穿花鞋。两手前伸,头绳连于两手指,绳上穿缗钱数枚。装饰完毕,置于桌上,用两手扶持,另一人对紫姑焚香、烧纸、行礼,然后众女伴齐声:“紫姑神,紫姑神,接你下来察年成。年成好,穿皮袄;年成差,一枝花。”念过数遍,紫姑果然跳跃,手中缗钱铿锵作响。若问今年稻谷收成如何,便命跳多少次,跳如其数,则好,反之,则差。还可问寿、凶、吉。按紫姑,相传姓何名媚,曾为人妾,为嫡所妒,被杀死于厕间,上帝命为厕神。
吃食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家家以米作粉团,用糖、果仁为馅,称为“元宵”。元宵既白又圆,象征团圆。民间以此互相赠送,称为庆“元宵”。
现在仍保持张灯、灯谜、舞龙、舞狮、吃元宵习俗。灯的制作更为讲究,安上彩色电灯,装以电脑芯片,制成飞禽走兽,不仅五光十色、灿烂夺目,而且可以自动,活灵活现。
元宵后不数日,农事未兴,家家备酒,延请边邻会饮,谓之“请春酒”。来者大致皆各户家长,诸事不提,但话桑麻,商讨今岁农计。推杯换盏,尽情而乐,故邑人有联云:“每因旧腊需钱急,一到新春酌酒忙。”
来源:常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