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1场比赛已于2月3日圆满播出,第2场比赛将在元宵节之后播出。如果不出意外,第2场应在2月19日(周六)晚上20:00档和观众见面。从官方发布的通知中,我们知道《中国诗词大会》已调回了晚八点黄金档,但播出频率却是一周一次,即每周六播出一期。
通过第1场的比赛,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基本面貌。和前六季不同的是,《中国诗词大会》在很多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创新。譬如:首次引入团体战,每场比赛组成2支团队进行对抗;上场选手比赛期间,百人团不再参与同步答题;新增“诗词小剧场”题型,一些其他题型也做了适当的改变。应该说,《中国诗词大会》和前六季比,有了明显的不同,也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感受。
从年到现在,《中国诗词大会》一共播出了七季。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中国诗词大会》几乎每一季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舞美等外在形式上,还体现在赛制、题目等内容方面。作为一档竞技类的综艺节目,比赛是《中国诗词大会》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题目作为比赛的主要载体,七季以来也是几经变化。宏观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中涉及的诗词题目,7年来主要有3大变化。
变化之一:题目数量在不断减少
如果你看过前六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一定会发现每一季的题目基本上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我们做一番统计便会发现,在个人追逐赛环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中,5位挑战选手每人最多可答10道题;第二季的4位挑战者,每人最多可答9道题;第三季的4位选手,每人最多可答8道题;第四季的4位选手,每人最多可答6道题;到了第五季,4位选手每人最多可答5道题。而第六、七季在赛制有了一些变化,如新增了“大浪淘沙”环节,设置了“两两对抗赛”等,但总体来看,上场选手所答的题目比前几季要少。
变化之二:题干由简到繁,背景材料越来越丰富
与题量的不断减少相应的,是《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在不断变复杂。这里所说的复杂,主要是指题干由简到繁,即不再是干巴巴的一两句话的直问式题干,而是新增了依托一定的背景材料(如视频片段)引出相关问题的题目类型,如身临其境题、诗词小剧场等。这样的题目由于依托具体的背景材料,一方面能够创设某种情境,让选手和观众对其所涉及的诗词内涵进行联系和想象;另一方面可以让观众真正地体会和理解诗词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时代的关系。
变化之三:题型更加多样,从客观题到主观题
《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有各式各样的类型,从我们熟知的挑战多宫格、划去错误项、逆向思维题、图片线索题等,到身临其境题、创意知识题、诗词小剧场、千人千问等,可以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总的说来,这些题目主要包括两种大的类型,即客观题(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和主观题(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在前五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所有的题目都属于客观题,不管是直问式的题目,还是依托背景材料的题目,都有唯一一个正确的答案。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中,新增了一个主观题型,即“助力千人团”。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这一题型依然存在,不过是改为了“千人千问”。但不管是“助力千人团”,还是“千人千问”,它们在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即通过出题人带来的一个视频片段,来引出一个与诗词有关的题目,这个题目通常是开放式的,没有统一的答案,要求选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然后由千人团进行投票,选手得票率的高低决定着个人的胜负。这种主观题型其实存在一些争议,因为它实际上是根据千人团的喜好来决定选手的输赢。
《中国诗词大会》题目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是这档节目求新求变、精益求精的一个表现。一个个的题目蕴含的,不仅仅是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还有传承古典诗词的那份初心。
《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第一位熟面孔,2次参赛,变化很大
《中国诗词大会》胜在变化和创新,整体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诗词大会》题量减少、内容更精,主持人和嘉宾都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