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18 18:14:00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参加这些风俗活动的感受经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让人过目不忘的风俗文章呢?名家名篇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范例,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你也可以。常见的关于风俗的文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二是介绍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不管哪一种,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只是某个方面多少问题。1.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如果是食物,可以从它的材料、形状、色彩、味道、种类、做法来思考。比如《北方的饺子》:可以从材料、种类、形状、味道、做法、人们品尝后的感受入手。老舍的《腊八粥》从材料组成、制作、味道、色彩等角度入手。如果是风俗游戏类:比如《闹花灯》可以从花灯的样子、种类、人们的表现、传说等入手。2.抓住重点方面来写。任何一个民俗小吃或者民俗活动,都有很多特点。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你只要抓住其中一点把它写具体即可。如《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那几天,也不是铺开写。《藏戏》主要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以及介绍藏戏的特点。《元宵闹花灯》可以写闹花灯的传说、赏花灯、猜花灯,你要写的是赏花灯。写灯的种类多,赏灯的人多。不要面面俱到,重点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特点即可。3.怎样才能把特点写具体(1)抓住种类。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藏戏》(2)抓住色彩、味道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老舍《北京的春节》(3)抓住形象、状态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kuài)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沈从文《腊八粥》(4)抓住周围的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老舍《北京的春节》本段突出除夕的“热闹”,主要抓住三种活动来体现除夕的热闹,即老少男女、外边做事的人、小孩子。通过具体描写三种人的活动,表现北京除夕的热闹。模仿公式:中心词+三类人的活动。4.如何把风俗写得有深度介绍一种风俗的特点,一般人都会写出个一二三。但是要把风俗写出特点、写得有深度却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呢?(1)加入评论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本段主要介绍北京的腊八粥,介绍完之后结尾对腊八粥进行了评论。这不仅是在介绍一种食物,而是对这种食物背后隐藏的老百姓勤劳品格的赞美。一下子就拔高了本文的价值。本文还有描写元宵节一节也是如此“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模仿公式:风俗特点+评论(2)加入感受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老舍《北京的春节》“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是老舍先生参加活动的感受。加上这句感受会让读者感同身受。5.写自己参加活动的经历写一个地方的风俗,一旦加入自己的活动就会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主要通过作者的眼光来看风俗活动的过程和体验。这个时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