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元宵节(6)圆
说说“团圆”的“圆”
元宵节的吃食,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团”,其主要特征就是“圆”。中国人是非常喜欢“圆”的,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人情练达做事得法叫“圆”熟,男女相爱而结合叫“圆”房,做事考虑周全叫“圆”通,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叫“圆”融,为人老成持重叫“圆”稳,事情成功没有遗憾叫“圆”满,智慧功行达到最高的境地叫“圆”觉,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叫“圆”寂。“圆”不是月的常态,月的常态是“缺”。先民从中看到人生亦是如此。由此,在原始先民心目中,“圆”是最完美的化境,是最理想的状态,象征着“完备”与“周全”。所以对于生命中的每一个“圆”,中国人认为都是不可多得的“缘”。所以中国人重视“圆”,热爱“圆”,珍惜“圆”,憧憬“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圆”。
“圆”从囗员声,《说文解字》释为“圜全也”。“圜”huan从囗睘qiong声,“围绕”的意思,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写的“环”这个字的异体字,语音语义皆同“环”。“圜全也”的意思就是“完完全全地围绕一圈”,所以“圆”就是“圆圈”的意思。这个意思既与义符“囗”(表示环绕详解请参阅上篇《汉字里的元宵节(4):团》)直接相关,也与声符“员”密切相关,因为声符“员”除了为“圆”示音外,也提供隐性语义信息,所以“圆”其实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员”就是“圆”的本字。
“员”从“口”从“贝”。注意,这里的“贝”不是表示oyster的那个“贝”,而是“鼎”(以后我们会专门讲到这个问题)的变体;这里的“口”kou也不是“囗”wei,而是“鼎”口的象形。“员”的甲骨文字形中的这个“口”就是圆形的,貌似从上俯视之鼎口状。汉字在从构意向构形逐渐演变的过程中,也就是逐渐线条化、方折化的过程中,这个圆形的“口”慢慢被楷化为今天所见的这个“口”形。所以,“圆”就是“员”的本义。
“鼎”是用来煮肉的重要烹煮器具。上古社会,能吃上肉的人可不多。《孟子》里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您看,一般老百姓到了七十多岁才能吃上肉就算不错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曹刿论战》里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也就是“贵族们操心国家大事,你跟着掺和什么呀”?这些典籍告诉我们,先秦时代能吃上肉的老百姓不多,吃肉的主要是社会权贵们。所以,那个煮肉的“鼎”可不是谁家都有的。一口“鼎”的背后,代表的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地位与阶层,也能暗示出其背后所享有的权力与利益。权力和利益的重要表征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即“人”“财”“物”的多寡。由此,与“鼎”密切相关的“员”也就引申出了社会资源之“数额”的意思来。《说文解字》释“员”为“物数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人”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叫“不动产”,主要指的是房子股票等等。但是您知道吗?既然有“不动产”,就一定有“动产”。这个动产指的是什么呢?除了牲口,其实还指“人”。因此,本来表示“圆”义的“员”这个字所记录的词语,又引申出指称“人员数额”这个义项也就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这就是今天“教员、演员、职员、委员、议员、*员、会员、团员、队员、人员、公务员、乘务员、邮递员、服务员、远动员、炊事员、指挥员、战斗员”等等诸多词汇中“员”的义项来源。在“员”出现了这个重要引申义之后,其本义“圆”遂在原来的“员”这个字形的基础上又被加上了一个表义符号“囗”,重新造出了“圆”这个字来表示原来的“圆”义。跟我们所说过的“原来原来是元来”差不多,其实“圆圈原来是员圈”。
“圆”就是“圜全”,也就是“完整的一个圈”,由此,这个完整的“圆”形也被称之为“圆”,这就是数学意义上的“从中心点到周未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状”。这个形状给中国先民们的感受首先是“完备”“周全”,也就是“圆满”“圆备”;这种感受用于人,就是“婉转”“顺滑”,也就是“圆滑”“圆润”;这些义项,都是从最初的“圆”的本义生发引申出来的。
元宵节吃汤“圆”,
阖家团“圆”肚儿“圆”;
能遇见珍惜缘,
不忘旧缘结新缘!
恭祝所有好朋友: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