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梅姗姗风味星球收录于话题#风味世界16个
北京的冬天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刮风。西北风一起,别看风不大,骨头都能给人刺的麻疼,走两步就需要一碗热汤的灵*解救。
*乐鼠基地
羊杂汤是最合时宜了:用羊骨头和羊油咕嘟到奶白的羊杂汤底,羊肚羊肺羊肝羊心羊胃切成细丝,满满盛到冒尖儿,再加上一把香菜香葱末,最后哗哗的撒白胡椒面。
光羊汤还不够,再来一个新鲜出炉的麻酱火烧或麻酱烧饼。
*FoodWine美食美酒
咬一口,烧饼渣掉进汤里,羊杂羊汤白胡椒面搅拌开来。一口下去,热烫的鲜辣味儿从嘴巴呼啦灌进胃里,心肝脾胃肾直接热乎了。你说这口是不是绝妙美好?我觉得还不是,至少我听过更绝妙的羊汤,在王敦煌的书里。
那书叫《吃主儿》,是本不能轻易打开的书。
喝着羊杂汤啃着烧饼,脑海里过着《吃主儿》里描述的那个更精妙滋味…你会感慨:啊!世间竟有如此懂吃会做能说会道的人。
王敦煌的羊杂汤并不富丽堂皇,只不过步骤繁琐罢了。而且王敦煌本人其实不怎么做,做汤的是从小带他到大的张奶奶。
她才是吃主儿。
“张奶奶做的羊肚汤不但有羊肚子,还有羊肺头和羊心,那么叫它羊杂碎汤行不行呢?那不成,因为这个汤里没有羊肝。羊肝与猪肝不同,羊肝气味浓郁,放在汤里会压盖其他各种东西。”
*《风味人间》第二季
王敦煌娓娓道来,“制作任何菜肴都不能顾此失彼,而且本汤味道鲜美就在羊肚子上,添加羊肺头和羊心只是增加它的嚼头,在口感上不起主导作用。”
“但我家现在已经不做这个菜了,因为羊肚要讲究新鲜,才能把羊肚子上那层黑灰色或*色的皮弄下去;现在买到的都是冻过的羊肚子,就不好去皮了。北京人管这层皮叫’草芽子’。”
*《风味人间》第二季
王敦煌讲吃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穷讲究”:每一步都有理有据,每个步骤都让人心服口服。
“煮羊心和煮羊肺的第一遍汤腥气,羊心里的血腥,羊肺里的腥气味全进汤里去了,还要它干什么?不倒它又有什么用?最鲜美的汤是煮肚子的汤,那才叫好喝呐!只用纯肚子汤做汤底,可没有馆子愿意这么做”,说话的是张奶奶。王敦煌一半以上的美食知识,都是张奶奶教的。
*FoodWine美食美酒
“见我不明白,张奶奶又掰开了揉碎了给我讲了半天…”
这也是《吃主儿》的特色,语言生活直接又带有生动的比拟,完全没有大道理,却处处透露着吃喝经验的高度凝练,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要吃汤时,把容器中存留的肚汤?入砂锅一部分,选几块煮好的羊肚,选一个羊心,一块羊肺头,切成细丝放入砂锅加热,最后加上择好切碎的香菜末,加盐…
摄
王云飞
“这菜我小时候特别爱吃,可年长几岁后觉得如果不加羊心和羊肺头似乎更好吃;又过了一段时间,认为如果用牛肚子代替羊肚子,似乎更有嚼头…从那时起,我家就很少再做羊肚儿汤了,也再没买过羊心和羊肺,就这么延续了十几年。”
毕竟吃主儿看待食物的态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吃主儿本人不断累积的味蕾经验而变化的。
一切都是为了一口好吃,而“好吃”从来都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
*《风味人间》第二季
说了这么半天,谁是吃主儿?什么人才能当上吃主儿?它跟美食家又有什么区别?
别急,王敦煌在书里都有解释。
比如美食家,在他看来就是“精于品尝美味佳肴的人”,这是一个尊称,一般来说没有人自称的,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
电影《Ratatouille》里的美食家形象
“您想,就跟’吃’有关,愣成名家了!怎么着也得有丰富的阅历,对饮食文化体会入深,还得见多识广,对各地的名厨名馆了如指掌…还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名馔的由来以及历史溯源,才能体现出大家风范。”
吃主儿就不同了。“吃主儿”在北京已经存在了好些年头了,他们的定义似乎更宽松,但又似乎更严格。
“无非就是一群吃过见过,好吃会吃,会买会做的人,他们有被别人称作’吃主儿’的,也有自称的,但吃主儿必须具备三点:会买、会做、会吃,缺一不可。”
比如书里的幕后大boss王世襄(左),就是一个正宗的吃主儿
*知乎
会买会做会吃,区区六个字,挖下去讲究就可深了。比如王敦煌书中最重要的吃主儿:张奶奶。
张奶奶是祖居北京的旗人,负责家里所有煮饭事宜。她喜欢说话,天天拉着当时年幼王敦煌说各种故事和典故。王敦煌一不耐烦就各种插话捣乱,“为什么*旗子有香(镶)的,也有不香(镶)的?那香(镶)白旗子是什么味儿?”,搞得到最后王敦煌也没记起来,张奶奶到底是哪旗后人。
张奶奶对于吃的讲究不可谓不深。就拿早餐举例吧,管杂事的玉爷每天早上就是一个茶缸子,一边喝茶一边吃烧饼。
*物道
张奶奶却要先把一个极小的茶壶用热水里外涮一遍,然后往壶里抓茶叶,比一般沏茶的茶叶至少多一倍以上,她管这个叫“茶卤”。
再另取一个大茶壶,也得用开水里外涮好了,灌上开水。等小茶壶的茶卤闷好了,将茶卤倒在茶碗里,再续上开水;再从碗柜里拿出瓷盘子,把烧饼放上瓷盘子,再开始细细品味。
*《三联生活周刊》
不吃烧饼的日子,比如各种节气,她还会因时制宜的拿出各种点心。
就像重阳节必须吃花糕一样,即便花糕不好吃,大家也必须都吃上一个,这是规矩。过生日了,还要煮元宵煮面,张奶奶生日和元宵节重叠,那天不仅一日三顿都要吃元宵,晚上还得吃长寿面,才能算圆满。
*拾味扬州
就更别说日常的生活了,菜场什么菜,怎么买,买回来怎么处理,怎么做,张奶奶如同一个大型活体北京美食百科全书,随便就能说出缘由和讲究。
即便是家里后来喜欢上的西餐,身为教育程度有限从来没见过的张奶奶,也在最快的时间掌握了西餐精髓,“甚至在父亲出差不在北京,祖父在家宴请外国朋友时,可以整一整桌的西餐”。
看到这儿你或许会问,这王敦煌究竟什么来历?竟然可以拥有张奶奶这样的神仙吃主儿做家佣,还会需要在家里宴请外国朋友?
这就需要引出本书最大的幕后boss:王世襄。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三联生活周刊
王世襄是谁?他大概是全中国最著名的“玩家”。
无论是明清家具,鸽子蟋蟀,养狗驯鹰,他都达到了门门精通的状态,并且都专门著有书籍(比如针对养蟋蟀的《蟋蟀谱集成》和养狗的《獾狗篇》,说种葫芦的《说葫芦》甚至被翻译成了中英双语)。
年轻时玩鸟的王世襄
*知乎
这跟他的家庭背景不无关系。
王世襄出身于真正的书香门第。父亲王继是著名的外交官,祖父王仁东曾任内阁中书,祖父的哥哥王仁堪是清光绪三年的状元。母亲金氏则是江南的大户人家。外公靠办实业起家,把几个孩子都送到英国留学。母亲金章在英国学习美术,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花鸟画家。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王世襄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玩乐资本和优良的教育背景。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如果我不能创造的东西,我就不了解”,王世襄对于玩也是同样的理念。
年前后去买菜的王世襄
*知乎
为了弄懂做菜,他“以前每天早晨在朝阳市场,响铃就往里冲。买完菜转地方,提一碗豆浆回家。常买菜的人说出来都是行话,人家都以为我是大师傅…卖菜的每个人都认识,天天见,都买成了行家。”
“因此某种原料它适合制作哪几款菜,在一年四季里什么时候品质最好,应选取什么地方出产的,它的规格有什么讲究,在市场上怎样去选购,它还需要用什么配料,什么作料,什么调味品,它的配料,都搞得一清二楚。”(语出《三联生活周刊》采访)
菜市场里也充满了隐藏密码
*摄
梅姗姗
而王敦煌就是王世襄的儿子,一个彻头彻尾承袭了父亲“会玩”性格的“玩二代”。
这时再回看《吃主儿》,你就会发现,这才不只是一本讲吃饭的书,它里面充斥的人文知识菜谱讲究,每一个都是王家父子多年精钻“吃玩”的大成之作。
作者:梅姗姗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