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是诗词中的一抹青翠的诗意,
一月元宵共团圆,春在柳芽草色间。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三月桃花无浪起,六桥柳色有莺啼。
……
月月柳色美如画,折柳插柳为底忙?
1、插柳却*
柳,又称“*怖木”,
古人认为它有辟邪的功用。
道教的太乙天尊和佛教的观世音,
都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古代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节,
人们门前插柳、头上戴柳,
来抵御*族侵害,驱邪避凶。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
取柳枝著户上,百*不入家。
唐代每年三月三,
河边祭祀时都会戴柳辟邪,
宋元以后,清明时节插柳戴柳的习俗盛行,
宋·陆游《春日》:
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
宋·陈允平《琐窗寒》:
禁烛飞烟,东风插柳,万家千户。
2、折柳送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丝长,飘摇依恋,
柳又与“留”谐音,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长安东有灞桥,送人远行时,
都会在桥边折柳,赠送给离人,
以表示挽留之意。
唐·赵嘏《忆山阳二首》:
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
宋·赵长卿《一丛花》:
南渚送船,西城折柳,遗恨在天涯。
明·郭登《送岳委方还京》: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另外,柳条的生命力极强,
折下的柳枝随意插在土中,
很快就能生根发芽,
也代表对离人在他乡生活安稳的美好祝愿。
唐代教坊还作折柳曲,以寄思乡之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杜牧《汴河怀古》:
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3、隐士五柳
晋代陶潜陶渊明,归隐田园后,
宅边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后世以“五柳”泛指志趣高尚的隐士。
唐·汪遵《彭泽》:
鹤爱孤松云爱山,宦情微禄免相关。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宋·文天祥《题陈正献公六梅亭》:
五柳门前空寂寞,三槐堂上竟萧疏。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不恋那三公华屋,且图个五柳婆娑。
4、花街“柳”巷从何而来?
古人称青楼妓院为花街柳巷,
称狎妓为寻花问柳或眠花宿柳,
这是为什么呢?
花朵娇美,正如女子美貌,
古来便以“花容月貌”赞誉女子。
柳枝如细腰柔软,也被用来暗喻美人,
但多指歌姬、娼妓等女子。
白居易有歌姬樊素和舞妓小蛮,写诗道: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
某少年常结豪族为花柳之游,竟畜亡命,访城中名姬,如蝇袭膻,无不获者。
宋·柳永《玉蝴蝶》:
见了千花万柳,比并不如伊。
花、柳都是盎然春意的代表,
寻花问柳最早是赏春游玩的意思,
出自于唐代杜甫的《严中丞枉驾见过》:
元戎小队出郊坰,问柳寻花到野处。
到了《金瓶梅词话》中,
发展出了“狎妓宿娼”的意思。
《金瓶梅》八二回:
韩道国与来保两个,且不置货,成日寻花问柳,饮酒宿娼。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终日闲游浪荡,一自父母亡后,专一在外眠花宿柳,惹草招风。
而花街柳巷最早也是代指风光美好的游乐之处,
施耐庵《水浒全传》中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花街柳陌,众多娇艳名姬;
楚馆秦楼,无限风流歌妓。
关于柳与妓,还有一段轶事。
据说还与词人柳永有关。
相传柳永考进士不第,
忧伤之下,流连秦楼楚馆,写词曰: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读后十分生气,点评说:
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柳永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更浪荡于花街柳巷。
当时歌伎们无不以能唱柳氏新词为荣,
教坊中的乐工每得新曲,便找他求词,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后来,柳永贫病而亡,
歌伎们集资为他办了丧葬,
年年清明,都到他坟前插柳纪念。
柳是送别时的悲伤,
柳是驱邪时的慰藉,
柳是隐士,柳是美人。
你心中最美的咏柳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