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江花灯戏,有何艺术特点
TUhjnbcbe - 2023/7/26 20:44:00
白癜风可以治好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白癜风可以治好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平江花灯戏,又名“灯戏”,明代时起源于平江县境内和浏阳东乡,是在宋仁宗时期兴起的祭祀酬神的活动基础上,在长时间的与本地民间曲调、歌曲以及曲艺剧种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曲艺,表演中以本地语言、俚语相结合提炼出独具一格的舞蹈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因而深得百姓青睐。年,平阳花灯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的表演主要是以旦、丑为主的对子花灯,道具只有简单的扇子、手巾等,表演的剧目剧情简单,往往只是讲述一个民间故事或衣村生活片段,在演出中边歌边舞、唱灯调,舞台效果很热闹,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在每年正月初十至元宵节,是花灯戏表演的旺盛时期,艺人们常常组群结对,敲锣打鼓,走村串户地进行表演,但表演节目还是显得单调,在走村串户的过程中,花灯戏吸收了其他地方民歌民调或者曲艺剧种的优势部分,渐渐丰富了自己的演唱曲目和舞台表现力,后来形成了自己的正调,即川调与打锣腔。

在流传的过程中,花灯戏逐渐形成独特的声腔,有板腔、小调及专用曲牌之分。其中花灯戏中的板腔最具有特点,分为川调和打锣腔,川调可以细分为阴川调、双川调、两板半、导板、叫头、哀子等,打锣腔分七字句与十字墩。板腔中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采用“方块式”,显得比较单一和短小,在同一个调子内旋律的起伏基本是相平的,转换板式换个曲调就可以了。小调是地方色彩极浓的独特唱腔,具有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等特点。专用曲牌则是指艺人创作的在某个剧目某段落专用的曲牌,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唱腔。

行当体制,早期有“三个半”柱头之称即生、旦、丑三个,半个是“点余相”。其中“点余相”是行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表演中演员帽子齐眉戴,戏分不多,但场场需要,因而称为半个柱头。花灯戏在清末发展成一丑、二净、三生、四旦。其中生行有老生、文生、武生、奶生;旦行有老旦、正旦、闺门旦、摇旦、花旦之分;丑行统称为“三花”,即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行的表演具有诙谐幽默或者狡诈圆滑的特点,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令人捧腹大笑,具有人文气息,是花灯戏中的主要行当,在表演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俗称“跑满台”。

在历史中花灯戏的发展吸取了各类民间舞蹈、武术以及民歌曲调,或者曲艺剧种的长处,形成载歌载舞以及注重躯体语言的表达,具有非常强烈的舞台效果和感染力。其中小丑表演最有特色,表演中说唱技巧难度很大,另外还要求除了具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有能够传神的眼睛,眼法也具有很严格的表演规矩,如喜、怒、忧、悲、惊、疯等心理变化要通过眼神的变化形象地表现出来。在旦行还有蛇丝眼、吊眼等眼法,很有特色。

花灯戏的化妆则显得很简单和单一,主要用红、黑、白三种颜料。最有特色的要属丑行,如“蛤蟆脸”、“蜻蜓脸”、“花蝴蝶脸”、“蝉丁脸”等脸谱都是丑行中很有特色的部分。早期的剧目创作多是以读谐幽默的故事进行改编的,因而多以喜剧、闹剧为多,采用百姓喜欢的说唱方式,用本地方言描述出来,因而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富有民间特色,很受民众欢迎。在清末时期,随着其他曲艺剧目的传播和演出,花灯戏开始受其影响,移植了部分地方大戏,剧目数量达到一百多出。

后来又创作了很多现代戏如《送香茶》、《剪窗花》、《观灯》等,都获得很大的成功。在时间的洪流中,平阳花灯戏早已与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百姓精神文化的象征,具有非常高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对完善丰富我国传统的剧种种类,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视等其他娱乐方式的出现,花灯戏已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江花灯戏,有何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