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代人又称夜为“霄”,所以才得名“元宵”,又因为元宵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张灯,关灯,所以又被称为“灯节”。
元宵节作为新年的第一个节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们通过张灯、赏灯,举行竞技比赛,进行娱乐表演,吃元宵等方式来庆祝元宵节,早在唐朝时期,就成为了国家法定假日,而唐朝时期元宵节的盛况也通过各种资料流传下来,即使到现在,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依然是花样百出,热闹非凡。
一、元宵节的由来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祭祀太乙神说”、“道教说”、“佛教说”。“太乙神”即“太一”,指的是“汉武帝祀太一”,《史记》《岁华纪丽》等古籍中有许多资料记载都可以印证这种说法。
上元节在唐朝以前称为正月十五,在灯成为上元节习俗的象征之前,正月十五这日主要是祭祀性的日子。
节日作为社会性质的存在,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古代,人类的生活环境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还要预防野兽的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团结在一起就形成了社会。人们在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为了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各种信仰、巫术随之出现,成为人类的精神寄托。
天,在人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代表,在靠天赏饭吃的情况下,天作为无法预知的存在而受到了人们的祭祀,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来祈求上天原谅自己,帮助自己,这种符合人类心理和精神需要的心态,是祭祀传统形成的思想基础。
有关上元节习俗的明确记载,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主要有紫姑、香神、偷戏、打族、登高等习俗。这个时期的习俗明显存在着南北差异,在南方主要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主,而在北方,则是官方参与活动较多,其中包括帝王也积极参与其中,齐神武帝还因为参与上元节活动经历了一次刺杀*变。
元宵节观灯最开始是出现在宫廷上层,从上至下传播。顾颉刚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认为:“汉武帝即位后受到方士的诱引,喜欢祀神求仙。”其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求仙问道,所以才开始祭祀。
然而汉武帝祭祀的时间大多在十一月份,而且是三年一祭,由此可以断定,汉武帝祭祀太乙神并不是张灯的起源,但是这件事对于灯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自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为燃灯增添了佛教色彩,《超日明三昧经》更是将佛寺燃灯升级为“佛言”,升华了燃灯的高度,以显示燃灯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旧唐书》卷九十九载中也曾有资料显示,胡僧婆陀希望睿宗在正月望灯百千,既说明了燃灯在佛教的重要性,也表明唐代的燃灯与西域佛教之间渊源颇深。
二、盛世唐朝,多彩元宵
在制度森严的古代,为了百姓安全和防止聚众闹事,通常在夜间禁止行人往来,此举被称之为“宵禁”,唐代也不例外,如果有人违反规定在夜间行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唐代宵禁虽严,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却特许弛禁,放三夜花灯,被称之为“放夜”。唐玄宗还颁布昭令,每年正月14、15、16三天开坊市燃灯,至此,元宵节成为一个正式的法定节日。
在唐朝,元夜出游赏灯是元宵活动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会在元夜出游赏灯。
皇室贵族张灯,包括制作巨型灯轮、灯树、灯楼等,人们观灯、踏歌、跳舞,唐睿宗更是在京师安福门外制作高20丈的巨型灯轮,燃灯盏,其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花样翻新,出现了“灯树”、“灯楼”。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就制作了一棵巨型灯树,曾有资料记载韩国夫人的灯树:“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也有资料记载唐玄宗在皇宫制作的灯楼:“唐玄宗于上阳宫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以珠玉,微风将至,铿然成音。”由此可见,唐玄宗时期制作的灯楼可谓是豪华至极,巧夺天工。
唐代元宵节放灯的盛况,从以上这些史料记载中可见一斑。放灯之后就是观灯,皇帝还命令宫女在楼前歌舞娱乐以供观赏。
皇室还存在另一种形态的元宵观灯——帝后微服出游观灯,“丙寅上元夜,帝与后微行观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皇帝微服出游观灯也足以证明当时民间元宵节的热闹程度,连深居宫中的帝后都忍不住被吸引。
在赏灯的同时,还流行猜灯谜。人们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边赏灯,一边猜谜。《西湖游览志余》中载:“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猜灯谜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活跃了节日气氛,而且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因此流传至今。
这个举国上下,全民欢庆的节日,甚至可以与某些西方国家的狂欢节相提并论。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元宵的千古绝响。其中最出名的有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兴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还有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这些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句,都把元宵之夜万人空巷游街、赏灯的欢乐气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人们在元宵观灯时往往打破了身份界限,以往只能待在深闺的女子也在这一天盛装打扮,出门赏灯游玩,所以,元宵节也为古代女子包括男子在内提供了寻觅意中人的契机。
如宋代词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词写道:“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词表达了元宵夜不能再见意中人的遗憾。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就把元宵节观灯时见到意中人的欣喜与激动描写得淋漓尽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为这些诗句的广为流传,还有些外观学者认为元宵节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除了赏灯,猜谜外,还有竞技比赛,舞队表演等娱乐活动。拔河比赛是唐代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唐代的皇帝曾多次举行这种活动,有史料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玄宗数御楼设此戏,挽着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从这些描述中就可以看出拔河比赛在唐代的兴盛程度。
舞队并不是专门表演舞蹈的队伍,舞队表演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也可以说是歌舞百戏。舞队中的人物往往以其滑稽的外表,或者滑稽的表情、动作来赢得众人的欢笑,从而营造一种异常欢乐的节日气氛,与我们现代杂技表演中的小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三、元宵节对唐朝的影响
元宵节作为举国狂欢的节日,对唐朝的百姓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首先,元宵节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由于古代实行宵禁,禁止人们夜间出行。但是在元宵节期间,官方弛禁,允许人们在晚上出行游玩。因而这样的节日无疑给古人刻板、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巨大的乐趣。
由于大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出门游玩,街上人潮涌动,不管是茶楼酒肆还是街边小贩,生意都异常火爆,于是到唐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夜市,并且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而到了宋代,夜市更加繁荣,甚至到了通宵不歇的地步。
而因为元宵赏灯的习俗,使花灯种类越来越多,人物灯,花草灯形式多样,从而形成了专门贩卖花灯的灯市,也间接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其次,元宵节还为女性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所。由于古代的封建思想所致,古代女子基本上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简出的后宅生活。而君民同乐的元宵节使她们获得了暂时的人身自由,能够走出闺门,赏灯游玩,尽情娱乐,还能趁此机会寻找自己心仪的男子,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这个机会对古代女子来说,尤为可贵。
最后,在元宵节,人们都会吃一种应节食品——元宵。唐代元宵的最初形式是用面做成的蚕茧状食品。到宋代时,元宵被称为“圆子”、“团子”。由于“圆子”、“团子”这些名称同“团圆”相近,因而取团圆之意。
结语:
唐宋时期的元宵节其繁荣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的一个。在元宵节期间,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身份学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全部参与其中,在这一天,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且庆祝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花样层出不穷,因而可以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它给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即使经过千年的传承,仍然有许多习俗都被保留了下来,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元宵节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史记》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
《中国文化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