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立火火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任何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但是就节日的意义而论,又以农耕民族的最为重要,也最实在。农耕文化牢固地建立在天文气象学的基础之上,没有发达的天文气象知识,也就不会有发达的农耕文明。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在史前时代即已有了较完善的宇宙认识体系,所以在*河和长江流城产生了发达的农耕文明。
最早的岁时节侯系统,显然是与农耕同时出现的,是为农耕服务的。人类就是在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中,认识到宇宙运行规律,古代中国形成的“四时七十二候”学说,正是这种认识论的杰出成就的体现。伴随“七十二候”出现的,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特别节日。
*河这些节日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中国独特的节日体系,便是古代中国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例如春节、除夕、端午、重阳、寒食、中秋,古人就认定它们是逐渐形成的,各自带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
每个节日,都有很充实的活动内容,而且往往是以多彩的饮食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的。节日里的饮食活动,自然就变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享受。从宋人张镒的《赏心乐事》所记,可知当时一年中的节日及节日饮食活动大体是这样的:1.迎春相称的文化活动。不过,古代立春之日,远不像现代这么冷清,古人正是在这一天前后春光明媚,万物生发。人们]热爱春天,开始迎接春的到来,享用以“春“命名的食春天有万千气象,使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品,举行以“春”命名的筵宴。
立春立春日的特别食物
还在寒冷的冬末,人们已听见春的步伐,于立春日的特别食物,主要有萝卜(芦菔)、是忙碌起来,迎接春的到来。一年之中最春饼、生蔬,号为“春盘”,春盘为盘冷,隆重的节日,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春节,是一非为大宴。《照朝乐事》说到立春为第一个。这个节气往往赶在春节之前,“立春之仪”,要“缕切粉皮,杂以七种生所以它是与春天相关的第一个节日。当今的菜,供奉筵间”。生蔬在寒时不宜食用,更立春仅是一个节候名称,已不再有什么与之不宜多食。
所以《齐人月令》为此还告诫人们:“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咬春,立春后出游,谓之讨春。”咬即是之意而已。”辛亦新。生亦新,迎新而食生,尝。咬春也可以称“尝春”。
萝卜清代河北南皮迎春用春盘。人称食春饼春盘,即为“尝春”。春盘也兴在立春先一日享用。立春筵宴也有在前一日举行春之食,古时也不限于春饼生蔬,还可以用的,如清代江苏高邮地区,即在立春先一日稀粥,吃猪肉。北京人的心爱之物,立春日以为美食,它也猪肉要切得细如发丝,朝中此日为朝官一人是早先春盘的内容之一。今人说的大年初一,为春节的第一天。吃萝卜称“咬春”,食春饼也有这个意北方人大年初一,以饺子为美食。
古时元日,最初不用饺子,也不尚鱼肉,所用的食物,用现代眼光看,味道并不算太好,但却是于身于心皆有补益的健康食品。如椒柏酒、屠苏酒、桃汤、胶牙饧、却*丸等,很有特色。元日也食五辛盘,与立春日春盘相同。
饺子上元即正月十五,今称元宵节。古时上元节食除了元宵团(汤团).还有豆粥、焦馆、科斗羹、蚕丝饭等。豆粥,见《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元宵,作为上元节食,或以为始于宋代,
如周密《武林旧事》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元子,澄沙团子。”这是汤团之类,类似食品似在唐时已经出现,《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宫中曾“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
汤圆粉团当即汤团,不同的是唐代是在端午食用。按现在的说法。上列元宵节食,充其量也只能人小吃点心之列,照例还须有美酒佳肴,才能过得去这个隆重的灯节。广东阳江在清代时。上元要邀亲朋聚饮,谓之“饮灯酒”。
明人李梦阳有一首《汴中元夕》诗说:“细雨浇灯夜色新,酒楼花市不胜春。和风欲动千广一月,醉杀东西南北人。”可见元宵节里的人们,并不是只用元宵就能打发得了的。
《汴中元夕》可知唐时贵族上已野宴节食之丰盛。迎得春来,春光令人陶醉。阳春去矣,又让人流连不已。于是又有一些“送春”和“留春”的主意,自然还是借助饮食活动来表达这种心境。如清代湖广宝庆地区,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人们要饮酒,谓之送春;福建仙游地区,三月晦夜人们聚钱畅饮,击鼓狂歌,谓之留春。
参考资料《饮食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