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听好记者讲好故事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3/5/28 21:42:00
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http://pf.39.net/bdfyy/zjdy/140329/4364585.html
                            

好记者讲好故事

12月3日,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的全省学习贯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好记者讲好故事”媒体宣讲报告会拉开帷幕。自首场“好记者讲好故事”媒体宣讲报告会在西安举行后,媒体宣讲团先后走进各大高校、市区,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感动人心的故事,讲述在一线采访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集中展示了新闻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使命与担当,为全省新闻工作者作出了牢记社会责任、扎根火热生活、讴歌伟大时代、服务人民群众的表率。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陕西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陕西日报特推出“好记者讲好故事”宣讲报告节选专刊,以飨读者。

“好记者讲好故事”媒体宣讲报告会现场。本组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沙莎摄

“永”攀世界之巅

陕西广播电视台薛嘉茜

今年5月27日,一条消息振奋着大家,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8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我要讲的是这个新闻背后的故事。

在攀登测量珠峰的征途上,每一步都是生命禁地,所有队员只能由一根安全绳相连,在极度缺氧中用生命向上攀登。

驻扎在西安的国测一大队,年5月27日,他们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45年后的同一天,他们又实现了再测珠峰新高度的伟大壮举!这偶然也预示着必然,那就是中国人“永”攀世界高峰的精神!

在世界屋脊苍茫的天地间,一个攀登者的身影是如此渺小。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一次又一次做出这样的选择?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也在不停地寻找答案。

谢敏是一名“测二代”,执行此次任务前,病床上的父亲拉着他说:“我这辈子是测不了珠峰了,你把珠峰测准、测好,完成任务再回来见我!”

老人的病情急转直下,正在执行测绘任务的谢敏,听到了噩耗。登顶成功的那天,他跪在珠峰脚下放声痛哭。

在世界之巅,两代测绘人完成了壮阔的使命交接。

这样动人的故事并非个例,几十年来,为国家测绘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国测一大队队员共有46名。青山有幸埋忠骨,中国代代有忠*。三代测绘人,两下南极,七测珠峰,38次进驻内蒙古戈壁荒原,50次踏入*沙漠腹地,51次深入西藏无人区,徒步行程,相当于绕地球多圈。从南极重力测量到海岛测绘,从西部无人区测图到汶川玉树地震应急测绘,从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到蛟龙探海、神舟飞天!他们的一生,都在量天测地,绘我河山!

他们不畏山高路险,泯笑生死一线,那一个个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中国身影,也将永远留给全世界!

别了毛乌素沙漠

三秦都市报韩博磊

毛乌素沙漠,四万二千二百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在教科书中我知道了它,做记者的第一年我到访过它。我站在毛乌素沙漠腹地,不见风沙,只见绿洲。我忍不住掐了一下自己,这真的不是做梦!

是什么样的人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郭成旺,榆林靖边县毛团村人。和郭爷爷第一次见面时,他攥着我的胳膊说:“我今年99。”老人家身体硬朗,手劲大得很,身边50岁的孙儿郭建*接过话:“我们这里过去都是沙撵着人走,常常一夜之间,庄稼、道路就全被流沙埋了。”

年,郭爷爷64岁,承包了4.5万亩沙地种树,带着一家老小向荒沙宣战。一场大风刮过,栽好的树苗几乎全被连根拔起。第二天郭家人一看见这荒凉景象,心里凉了一大截。仔细一清点,发现3万棵苗中就活了一棵,他赶紧卖掉家中的牲畜,在沙区搭起了4间房,举家搬了进来。以这棵树为原点,郭家人转着圈栽树,大片大片的树都栽活了。

郭叔说,这树栽了,林起了,爷爷还想要实现自己多年的心愿。89岁那年,爷爷递交了入*申请书,当时有人问他:“您这么大年纪了,咋还想着入*呢?”爷爷说:“我老了,*不老!”90岁时,郭成旺爷爷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员。

35年来,郭家几代人把毛乌素沙漠南缘4.5万亩*沙变成林区!你现在去看,沙地上长了一层厚厚的苔藓,能听见鸟语虫鸣,能闻到花香草清。

我走在毛团村的林地,想起了另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眼神透着倔强和不屈的陕北老汉,石光银。

36年来,从“治沙”到“致富”,石光银带着一伙陕北硬汉,造林25万亩。他创立的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发展的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已经使户农户脱贫致富。

多年来,我一直追踪着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有无数的治沙人和治沙故事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来,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治沙造林40万亩的张应龙动情地对我说:“我们不但要治好沙,还要科学地用好沙,要把一块块生机盎然的土地奉献给祖国。”

正是这些让梦想照进现实的人,神奇地改变了我们记忆中的毛乌素沙漠,陕西的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进了余公里。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消失”。

别了,毛乌素沙漠。你好,毛乌素绿洲!

直与天地争春回

余海龙摄

陕西日报社沙莎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争”来的故事,争什么呢?争一场春回大地。

武汉封城后的第12天,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始了一个特别报道——《长安战“疫”十二时辰》。

12个时辰,我为这座城市走了公里,24小时一分钟都不曾合眼。

凌晨,西安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工地,我遇到一位已经50岁的建筑工人,他叫张阿国。作为工人他已经年纪很大了,可依然连夜在工地干活。我问:“这么累能拿多钱?”老人回答得硬气:“你都不看电视吗?都什么时候了?国家都有难了,还说什么钱!”是的,张阿国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为疫情下的城市争时间。

深夜11点,钟楼的快递小哥在争一场一个人的胜利。连续送了十几个小时快递的他,此时,疲累地倚坐在电摩上,却向我举起胜利的手势。他说:“我不怕!你也不要怕!我们中国人都不怕!”

十二时辰,我们计量的根本不是时间,而是中国人的勇气,是每个普通人争来的春回大地。

是的,春回,在中国的大地上总是充满希望,总能充盈起一种坚定的力量,在民族需要的时候披荆斩棘。

60多年前,这样的力量让许多普通人拿着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因为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踏上了千里西去之路,这一别就过了一个甲子。

2年前,我见到一位98岁的老人。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要相信,我不久就能站起来了,因为中国进入新时代了。”作为美国(NACA)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28岁他选择了回国,36岁他告别妻儿,只身来到西安建设大西北。病床上,他对我说,他有一个愿望,要把故去的妻子和女儿迁到西安。他说:“我们一家三口,生前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我死后,希望能相聚在西安,这是我一生不曾后悔来到的地方。”这位老人叫胡沛泉,是西北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他一生只守着一句承诺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一列火车到底能装下什么?西去的脚步到底会走多久?

年的春天,当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采访时,我们找到了答案。总书记动情地对西迁老教授说,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是的,西去的列车装下的是那一代人为共和国争来的荣耀,这趟远行注定走向最明媚的春天。

当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走过故乡的山山水水,我终于明白了那是怎样一种力量。

秦岭牛背梁,总书记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他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是争来的;柞水金米村,总书记对摆脱贫困的人们说“小木耳、大产业”,他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力量挣脱贫穷;平利老县、大唐不夜城,总书记用微笑,赞许每个普通人争来的繁华盛世。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

年的春天,作为地方媒体,我们跟随总书记的脚步用1.3万字写下了长篇报道《直与天地争春回》。春回,是冬霜历练出的意志;春回,是天地正气的馈赠;春回,长出的是生机,温暖的是人间。

一束光照亮一座城

咸阳广播电视台贾利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源。

在咸阳淳化县马家镇桥上村,有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刘斌,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被当地人称为“无臂羊倌”,因为他拥有一家养羊合作社,带领着村民们一起创业致富。从被帮扶到帮扶,这不正是扶贫先扶志的典范吗?这样的好故事必须被挖掘!17年前,只有23岁的刘斌因为打工时的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妻子绝情离开,刘斌独自带着一岁多的儿子返回了故乡。他曾多次想过自杀,但看着年事已高的父母和可爱的儿子,他说:“老天爷你不让我活,我偏要好好活给你看!”不愿意靠低保混日子的刘斌决定去放家里的几只羊。没有双臂,就把羊拴在腰上,冬天山路难走,他曾从八十度的山坡滚下了山沟,用牙咬着树枝,用腿蹬着石头,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爬上来的。几年来,勤奋的刘斌靠着养羊贩羊给家里盖了新房,还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养羊合作社,让村里的贫困户跟他一起发“羊”财。

回来后,我台相继推出系列报道《无臂羊倌刘斌:脚下有路心中有梦》、广播剧《希望》以及公益励志扶贫电影《无翅飞翔》。刘斌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励志典范”和“脱贫之星”,还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斗奖。今年再见刘斌,他戴上了义肢,而且他告诉我他入*啦,合作社10栋羊舍也正在建设中,养殖规模只左右,将带动多户贫困户脱贫。

信念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可能改变一座山的命运。为了守护绿水青山创造生态福祉,人都可以给树下跪。今年5月,我来到礼泉县昭陵镇任池村,这里地处旱腰带,山坡上一排刚种的小树苗下连接了极长的细软管,靠山顶的蓄水罐正在进行滴灌。看着烈日下干涸到裂开的*土地,我问:“这树能活吗?”任池村的美女书记段阿莉用一种赤诚又坚定的眼神看着我回答:“能活!乡亲们都给树下跪了,你说它能活不!”我的心一颤。她笑着说:“天我们绿化了亩荒山,这些树都是乡亲们跪在地上,左胳膊压着薄膜,右手再埋上土,你说是不是给树跪下了。”虽然是句玩笑话,可我却酸了鼻头,坚定的信念,炽热的情怀,原来为眼前的绿水青山村民们付出了那么多。这样触动人心的一幕,促使我写下了《山顶上开来复兴号带领任池村开往幸福港》这篇报道,那列复兴号就是山顶蓄水罐上的彩绘,它宛如“心脏”连着60万米的“血管”,通过滴灌增加苗木的成活率,也寄存着段阿莉和村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望和憧憬。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无时无刻不澎湃着赤诚火热的为民之心,贫困群众脱贫后仍有返贫风险,规划建议就提出了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百姓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份规划建议就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新举措。民有所呼,*有所应。

新闻媒体就要用每一篇有血肉的报道、每一次有情怀的讲述、每一个有温度的镜头将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实现美好生活的不懈奋斗讲述出来,以此折射出灿烂的光芒,照亮黑暗,点亮梦想!

遇见榜样致敬不屈

陕西广播电视台邓少阳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的故事主人公就是这五千五百七十五万中的一员,她叫付凡平,一个在平凡生命中闪耀着绚烂光辉的女子。

年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洋洋的喜气还没有散去,延安市宜川县高楼村里却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一场大火,改写了花季少女付凡平的命运。全身烧伤面积80%,昏迷了整整3个月后,她在剧痛中醒来,发现手已经烧没了。她绝望过、自杀过,是父母的爱和全县乡*为她拼凑的6万多块钱医药费,将她的心救活。

“如果生活不放弃我,那我,也不放弃生活。”抱定这样的信念,付凡平凭借这双被烧过的手,切菜、放羊、承包荒山、植树造林,不但重新站了起来,还收获了爱情。然而年,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付凡平,她得了胃癌,一场手术好不容易将她拯救过来,丈夫又意外摔断了腿,原本稍有起色的一家人再次因病返贫。

面对苦难的打压,付凡平再次倔强地昂起头。年8月,她报名参加宜川县精准扶贫户电商扶贫培训,凭借毅力,她的土特产网店3个月达到50万元的营业额,成功脱贫摘帽。她随后成立公司,取名蒙恩,年公司年收入达到多万元。在摆脱贫困的同时,她将手伸向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几年来,付凡平用赚来的钱举办了5期“宜川县贫困户残疾人电商扶贫创业培训班”,带领多户、多位贫困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

在中国版图上消除绝对贫困,是*中央面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决胜小康,在*的号召下,付凡平用自己的双手和不屈的意志,成为了一名致富带头人。命运多舛,不甘平凡,人活着,就要承受磨难,平凡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这就是付凡平的故事。

刚接到“三秦楷模发布厅”第一期任务的时候,我有很大的畏难情绪,因为导演组要求背诵1万字的文稿,我觉得很难做到。但看完付凡平的故事后,我觉得,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在她的精神鼓舞下,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继续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国测一大队将攀登精神书写在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咸阳“赵梦桃小组”将大国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带领团队支援武汉英勇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迹,讲述一走就是一辈子的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的感人故事。

他们的无畏给了我勇气,他们的不屈给了我力量,他们的忠诚给了我信念,他们的大爱温暖了我的心灵。手捧这些滚烫的故事,站在即将迈入“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也想和他们一起同频共振,投入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事业中去,用心、用情、用功抒写时代的先进典型,将楷模的光与热播撒向更远的远方!

越是艰险越向前

陕西广播电视台李甜甜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更要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时代脉搏,讲好中国故事。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对这样一个群体产生了更多的敬意。可是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我经常在想,面对危险,他们就真的一点都不害怕吗?害怕可能是人类面对未知的一种本能,无可厚非。而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却用他们的选择告诉我,越是艰险越向前。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施秉银也是一位父亲,面对疫情,他选择把白衣战士的责任扛在肩上。驰援湖北出征前,他给爱人交代了后事。怕长辈们担心,他连招呼也没打,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他,家里的老人才知道他隐瞒了去湖北一线的事情。在驰援武汉的56天里,施秉银始终在离患者最近的地方,他带领团队迅速降低了病死率,甚至把实验室搬到了战“疫”最前线,最终成功救治了名患者,凯旋。当时隔两个多月后再次见到施秉银院长时,我明显感觉到他瘦了一些,但眼神里却满是坚定。问到在武汉的工作,他轻描淡写地说:“吃得消。”而提到患者和出征的名医生,他竟几度哽咽,他说:“我们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那些以前被当作孩子的年轻人展现出了医者担当,让人欣慰,也让人感动。”

肖佳蔚和丈夫任瑞康都是“90后”,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疫情中,小两口都进了隔离区工作,但因为承担的任务不同,一直都没时间见面,直到有一天在楼道里不期而遇。那一刻,小夫妻多想冲上去抱抱自己的爱人,可最终还是握了握手。匆匆一面,两人约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一起走出去。

冲在抗疫一线的还有我省第一批援鄂队员,医院护士许婷。驰援湖北,许婷面对最危险的工作就是给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每一次操作都是为病人赢得一线生机,同时,也意味着将医护人员最大范围地暴露在风险中,可即使这样,许婷从来没有退缩。直到有一次因为防护有限,同事大喊一声“出去”,她硬是被推出了病房。许婷说:“我们并不是英雄,我们只是更勇敢一些罢了。”

一场疫情可能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但我们对人生、对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从来没有改变。当久违的周一早高峰又回来的时候,当放心早餐那熟悉的味道又回来的时候,当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早市上热闹的叫卖声又回来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一直有人在细心守护。从初春到寒冬,我们是记录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疫情不仅让我们收获着感动,更多的其实是坚定。

托起阿里人民的健康梦

当代陕西杂志社徐旻禾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

今年8月10日,我们杂志社一行五人前往阿里,开启了为期两周的采访任务。

援藏医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高峻险阻而又圣洁的土地上。

直到年7月17日,阿里地区还没有一例成功的颅骨修补术。

这位病人是晚上11点送来的,诊断为双侧颅脑损伤,需要立刻进行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援藏医生领队、医院院长韩*一边动员全院职工积极献血、保障手术,一边安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赵岳峰主刀。手术持续了5个多小时。术中,赵岳峰出现了头痛头昏的高原反应。但是,一旦终止手术,将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极大的影响。最后,赵岳峰在吸着氧气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手术。

急诊科主任贡桑明久告诉我们,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很久不做开颅手术了。因为做一例,失败一例,病人来了只能转院。

阿里距拉萨1公里,中间隔着无数的冰山、无人区,救护车过去也需要两天。

转院,人就没了。这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3个月后,赵岳峰对患者进行了颅骨缺损钛网修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语言及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这医院第一例颅骨修补术,给了医生们极大的信心。此后一年间,医院共开展21例开颅手术,成功18例,救治率有了质的提升。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来医院的惠丽,是对医院的一名短援医生。8月10日晚上9点30分,惠丽听到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惠老师、惠老师……有战士晕倒,赶快上山救治!”

到现场一看,惠丽的心揪了起来。这名战士看起来也就20多岁,满头大汗、全身抽搐,呼吸心跳已经骤停……“打开静脉通路,把所有能用的都用上。”惠丽的声音在颤抖,一连串的抢救措施一刻也不敢停顿。

连续的胸外按压,按到手臂发麻,让惠丽喘得非常厉害,嘴里都有血的味道。直到20多分钟后,当心电监护仪第一次出现了规律的心电波形,惠丽才长出了一口气。

她说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即使今天我倒在这里,我也一定要把他救活。”

这里的医患之间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改变阿里老百姓就医难的现状,让阿里的老百姓能够接受像内地一样的先进的医疗服务,是所有援藏医生的一个梦想。

做有温度的新闻人

榆林传媒中心石鑫磊

子洲县马家塔留守儿童学校的校长马维帅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年,子洲县马家塔村的公办学校因诸多原因关闭了,多名孩子失学在家。正值中年的马维帅和村上几名热心人决定一起办学校,让孩子们能在村里上学。他让出自己家的5孔旧窑洞,花钱请来4位老师,更把当石匠种粮食挣来的所有积蓄都用在了学校。可是,一起办学的其他人最终不堪重负,都走了。为了维持学校,马维帅偷偷地用掉妻子养羊养猪养蚕挣来的钱,甚至跟十里八乡的村民高息借款20多万元。

马维帅说,如果留守儿童没学上,以后会跟他一样一辈子就是个没文化的农民,他要改变村里这些孩子的命运!真诚朴实的回答和他育人成才的大爱深深地感染了女儿马君。年,马君放弃了在西安的稳定工作,抱着刚出生70天的女儿,和丈夫一起回到了马家塔村,选择了留守儿童,选择了深山故土,选择了帮助父亲办学。回乡10年,她彻底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他选择的路,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农民校长的教鞭,后继有人了。

与马维帅一样有着育人成才大爱的杨钝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39年来,她始终守护着聋哑儿童,直到今天她还守着三尺讲台。她是榆林市聋儿语言康复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是0多位聋哑儿童的妈妈。她说:“聋哑儿童与我们并没有两样,他们甚至算世间的奇才。”她就是想让聋哑娃娃能像正常人一样,一样说话,说一样的话;一样念书,念一样的书;一样上岗,上一样的岗。面对命运给这些聋哑儿童的人生带来的不公,杨钝用天使一般的呵护和奉献去努力地抚平。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这些*策的实施,会让像马维帅这样无私奉献的广大义务教育工作者,用无私大爱在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和孤残儿童心中点燃的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教育强国新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马维帅和杨钝的事迹也激励着我继续坚定前行,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去感知和书写这伟大的新时代,做一名有温度的新闻人,挖掘更多感人至深的典型事迹,用星火传递星火,让伟大时代的希望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心田!

人民至上

西安广播电视台袁芳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也是陕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是一位“60后”医生。在人民大会堂,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陈葆青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今年初,面对疫情,陈葆青和四院其他6位战友们一起主动请缨,飞抵武汉。陈葆青是一位“医三代”,他的父母和爷爷都是医生,23岁从医,在34年的工作当中,这样一种冲在一线的精神已经渗入到他的血液之中。作为一名*员,他必须迎难而上,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1月26日,陈葆青和团队抵达武汉。1月30日,他们全医院危重症病区,在这4天的准备时间当中,陈葆青要打的第一战是心理战。团队中年轻的战友已经从最初主动请缨的激昂情绪中走出来,每天要面临生离死别,那种紧张、焦虑、不安和对未知的恐惧,一天都没有停止过。陈葆青能做的就是带领队员们反复练习防护的技能,因为他们要接管的是ICU病区,在这里容不得半点闪失。

陈葆青负责的ICU病区有46位患者,他们都是严重的肺部感染,需要依靠呼吸机才能生存,有的已经高烧昏迷。为了能把这些患者从死神的手里拉出来,陈葆青决定一对一诊疗,这样一圈下来需要七八个小时,他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穿上防护服有的时候觉得喘不过气来。

在武汉的55天,陈葆青和团队完成了大量的抢救和急诊任务,经过他们救治的患者88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西安市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3批次、26所医院、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而全国有超过4万名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很多人都是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踏上征程的。因为在他们身上拥有着高度的责任感。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而人民群众说:“有你们在,就安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医生和病人之间不只是医患关系,更是亲密的家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制度,才能做到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病患。实践也再次证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听!好记者讲好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好记者讲好故事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