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你知道多少魔芋教育
TUhjnbcbe - 2023/5/20 19:48:00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佳节,也是华夏民族最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里,每家每户在门前屋内悬挂五彩缤纷的花灯,寓意吉祥如意;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品尝吉祥之食--元宵,象征丰收和睦之日如环无端没有尽头。

古人将“元”解释为“第一”、“夜”称为“宵”,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为新年首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此时,大地回春,民间老百姓张灯结彩,观灯游赏,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灯夕”。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来看与之有关的四个传说。

古人认为“太乙”天神掌管着世间人类的命运,他手下有九条龙,掌控着人间何时遭遇饥荒瘟疫之祸,何时受旱灾水涝之苦。自秦始皇始,皇帝每年都举行盛大的仪式,祈求太乙神赐予国家风调雨顺,以及他与臣民们健康长寿。到了汉武帝时代,朝廷尤其重视元宵灯会,元封七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将元宵钦定为最重要的佳节之一,庆祝仪式通宵进行。因此,元宵节就是拜“太乙”神的日子。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二个传说,专管人间祥运的道教之神“天官”,其生日恰好为农历正月十五。据传他爱好热闹,因此其信徒们就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祈求吉祥安康。“元宵节”称之为“上元节”的,就是从道家从发。根据道教的“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是道教的三个节日。

第三个传说,汉惠帝刘盈去世后,吕后垂帘。一批开国老臣如周勃、陈平等,一心保汉,合力清除诸吕势力,在公元前年,拥戴刘恒,这就是汉文帝。文帝广开言路,施仁*,励精图治,汉帝国逐渐强大起来。而清除诸吕势力的日了恰好为正月十五日,因此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下诏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记念。又因正月为元月,“宵”指的是“夜”,文帝干脆将正月十五日钦定为元宵节。

第四个传说,东汉明帝时,佛教首次进入中国,不过并没有对中国人产生很大影响。一天,明帝梦见皇宫里出现个金人,正当他准备问清“金人”来自何方时,却突然发现“金人”升入天空,最后消失在西方。第二天,明帝派遣一位学士前往印度取经,经过艰辛万苦,学士最终带回了经卷。明帝随即下令建造一所寺庙供佛雕安身、收藏经书。佛教徒们相信佛能驱走黑暗,因此明帝下诏让民间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即“灯节”的缘由。后来,这个习俗传承了下来,灯盏由最初简朴,再到华贵,样式也变得多起来,且庆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实际上,我国一直以来都有农历正月十五日张灯的习俗,如在战国时期楚国地区就早已存在。

至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多彩,皇宫、街道上到处挂灯,还建有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至此,“元宵节”张灯一般为一日,少数时期也有三日的。据五代时期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杨贵妃的二姐)做“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彩夺目也。”

而到了宋代,元宵节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节日。从北宋时期就开始有三元张灯,太宗淳化元年()六月,免去中、下元,只保留上元张灯习俗,并沿袭了三日张灯的习俗,此后又延长至五日张灯,最终形成一种制度。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稽琴……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呇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可见,北宋时期,东京的元宵节十分隆重。

不仅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灯山与“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的棘盆等各色景观,还有很多游戏、娱乐活动,“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又南宋时期,据吴自牧《梦粱录》载:

今杭城(杭州)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以宽民力。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钱酒犒之。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更兼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如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

可知,南宋都城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北宋都城东京。

周密《武林旧事》也载了杭州城的各种花灯,如“苏灯”“无骨灯”,尤其提到朝廷的奖励措施,“天府每夕差官点视,各给酒钱灯烛,多寡有差。且使之南至升旸宫支酒烛,北至春风楼支钱。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

而丁锡根《宋元平话集》更载有,宋徽宗时对元宵灯会非常重视,“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

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元宵节除了张灯,我们再来看看另外的一些习俗吧。

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带馅儿的甜食,是由糯米粉加上甜的馅料制成。元宵节就是因此食品得名。元宵的烹制方法十分简单,将元宵倒入装满沸水的锅中煮几分钟即可。清朝时期,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写出当时的元宵的馅、米:“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李调元的《元宵》词则描绘了南方元宵节的场景:“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猜灯谜。此活动起源于宋朝。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就将纸条取出,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猜对的话,他们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放烟火。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而夜里除了灯会,就数焰火最好看了。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中国情人节。古代由于封建礼教束缚,男女之间平日里难以谋面。于是,这些少男少女们好不容易盼来个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少女们急切切更衣梳妆,借着观灯会情郎。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读来不免让人心生怅惘。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描绘有此情此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外还有办社火、走百病、耍狮子、舞龙灯、迎紫姑等。

实际上,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民俗就是一个“闹”字。“‘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你知道多少魔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