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反响这么好,特别是年轻观众很喜欢。”昨日,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新锐导演曾龙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刚刚结束的泉州年元宵节演出季上,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首次推出的“三楼有剧”着实火了一把。演出打破了镜框式舞台的局限,让现场没有台上与台下之分,让观众与演员“零距离”,创新的艺术表达吸引了大批观众。
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坚持守正创新”。从年在上海首次推出沉浸式演出,到之后在泉州伯勒剧场、晋江五店市、清源山天湖的多次尝试,再到今年元宵节的“三楼有剧”,梨园戏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创新艺术表演形式,探索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泉州经验,让这一有着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新时代迸发出澎湃的生命力。
■早报记者张素萍赵伟潘登文/图
“三楼有剧”演出现场(梨园供图)曾静萍与青年演员在清源山上沉浸式演出梨园戏沉浸式演出新锐导演曾龙谈创作推出梨园戏公益体验项目一场演出
“三楼有剧”启幕观众“零距离”看戏
2月24日下午3时许,泉州梨园古典剧院三楼小剧场,烛光摇曳如点点星烁,乐队散步四周,丝竹绕梁,灯光氤氲柔和。身穿黑衣的演员们手持蜡炬缓歌慢舞,观众围坐成两排,与演员近乎零距离。不大的空间隔绝了喧闹,演员的表情、举手投足,都好像被“放大”在观众面前,观众能聆听到演员的一呼一吸,仿佛沉浸为戏中的一粒分子。
这种“零距离”表演,惊艳了不少观众。31岁的上海“铁杆”戏迷小王,每年元宵都要打“飞的”来泉州看戏,他看完演出后连呼“很震撼,氛围太棒了”;来自泉州南安的*小姐也很是惊喜,“演员就在我面前,他们的呼吸就在我耳边,这种体验确实很‘有剧’”。
“有剧”在闽南语中即有意思、有趣。这场由“二度梅”获得者、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领衔,张纯吉、林苍晓和李辉逸三位梨园戏“大咖”联袂献演的“三楼有剧”,以传统为筋骨,以现代作画纱,“零距离”的演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三楼有剧”的创意来自导演曾龙。他告诉记者,小剧场中的“零距离”演出,目前在泉州尚不多见,这种演出形式尤其适合戏曲,能在时空上拉进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因此将其纳入创作中,“观众的期待摆在那里,我们得打造不一样的东西。”
有了创意,四位梨园戏“老戏骨”精心创排,用了四天终于把戏排出来了。“别看只用了四天,事实上,前期探讨更改的文案就有十六七稿,落地排练就六稿。”团长曾静萍说,“三楼有剧”可谓集合了全团最精英的力量创排,连乐队乐手都是最好的、一专多能的。
创新的是艺术表现形式,但“三楼有剧”的背后,是剧团尊重传统、传承传统和烙进文化骨子里的“守正”精神。“首先演出的全是传统折子戏,连指谱都是传统的;其次是服装上的回归,民国时期到年期间,泉州梨园老艺人演出都着黑衣,这次我们是同样的着装。”曾静萍说,不同的是,演员在深度挖掘传统的同时,在程式表演上“做加法”,让表演更细腻,让灯光和服饰更有质感,“传承传统的同时,在舞美上出新,在呈现形式上创新,让演员接受观众零距离的考量,即便对老戏骨也是挑战呢。”
一个现象
守住文化根*剧团创新之风正盛
“三楼有剧”只是梨园戏在新时代传承传统、创新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梨园戏的“出新”来得更早一些。
早在年,作为梨园戏领*艺术家,曾静萍频频“走出去”到海外巡演,她与欧洲十几位艺术家合作实验戏剧《环球灵*》,通过融合中西表演方式展现梨园戏。剧团也曾邀请法国的灯光师指导,使梨园戏舞美更现代化。
年,梨园剧团受邀前往上海新天地,在导演曾龙的执导下,曾静萍率队在上海百年洋楼穿梭,展示了一场“浸入式”的近距离表演。两个演员就站在观众几步之外,观众能看到他们每个细微的表情。这是梨园戏的首次沉浸式演出,惊艳上海滩。回到泉州后,剧团在泉州文化创意街区伯勒剧场第二次演出,这是泉州观众首次体验沉浸式梨园戏,反响空前热烈。
年,他们在晋江五店市尝试户外流动式沉浸表演,曾龙组织剧团年轻演员创建的“尚好听”唱队亮相。同年12月,他们在泉州开元寺门口上演非遗快闪。
年,梨园戏沉浸式演出的风潮刮到泉州清源山,众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年轻人争相一睹古戏风采。
还有新近在小剧场推出的“零距离”演出,梨园戏探索表现形式的创新之风正盛,这股风潮甚至影响了福建其他戏曲专业剧团,他们也开始尝试沉浸式演出。
于是,剧场和户外、传统与当代、深醇与时尚、守正与创新,在这一场场别具一格的表演中迸射出熠熠光彩,观众大呼“原来梨园戏还可以这样时尚”的同时,越来越多人“看到”梨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