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脚山人·图
网络
题记:现在有些人把过洋人的节日作为时尚,什么圣诞节、平安夜、愚人节、万圣节等,虽说对这些舶来品有的一知半解、牵强附会。其实,我们自己的节日,有更深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珍惜。忝笔一月一节一律,抛砖引玉,顺便也搜集一些掌故,与诸君共飨。
正月·元宵闹灯
岁始当欢且尽欢,皆言此庆大如年。
门前焰火烦忧了;舍外窗花喜乐牵。
有意射偏灯底虎;无妨醉作酒中仙。
存真去伪归初禀,桂影蟾宫度首圆。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节早在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社会的元宵节喧闹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且来狂欢……
二月·花朝赏红
美景良辰二月天,凭栏莫忆似从前:
晨溪渐暖仙凫颈;暮雨还寒玉女肩。
剪彩枝头笺卓尔;游春道上影茕然。
浓茶半盏聊为酒,苦涩回肠泪已涟。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所以难免有人暗自伤怀……
三月·寒食怀古
末路流离一野萍,风餐露宿伴王行。
切肤奉主忠堪重,抱树成灰利更轻。
烈火绵山千里悔,寒烟故典万家情。
贤良孝义持同否,且待诸君各自评。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相传,此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子推(公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子为敬称,之为虚词)。时介之推与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复国为晋文公,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贤,子推坚不出山,抱树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我认为介子推忠尽愚,节至尊,你说呢……
四月·清明祀祖
更天未晓赶离城,路上已多香客行。
祭扫无尘还祭扫;清明有雨亦清明。
虔为祀祖敦亲事;乐启游春度假程。
望断炊烟桑梓地,年年入梦尽乡情。
清明节: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咏清明诗极多,杜牧《清明》诗最为著名。
扫墓是为行孝,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一抔素土,一缕祭烟,怎能报答养育之恩?窃认为行孝还当多敬活着的“祖宗”,“子欲养而亲不在”才是人生大憾……
五月·端午竞舟
猎猎旗风吞楚岸,咚咚鼓韵漫荆乡。
轻舟翘首奔流箭;快桨齐心赶逝光。
凤翥龙翔欢与乐,天翻地覆慨而慷。
灵均此见无哀郢,立改离骚唱后皇。
注:哀郢:屈原《楚辞》九章之一。所谓“哀郢”,即哀悼楚国都被秦国攻陷、楚怀王受辱于秦,百姓流离失所之事。
后皇:本处借指屈原《橘颂》。《橘颂》首句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统计该节别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众多说法: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迎涛神)等,在湘、鄂、川、贵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日)与小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每到端午,都要举行龙舟竞渡……
六月·六六晒伏
时逢六月正骄阳,谷秀抽茎麦秀芒。
倒柜空橱搬典赋,萦廊绕院透书香。
闺中欲识挑花手;场上来评待嫁裳。
绿女红男多宝贝,唯吾困窘晒詹惶。
洗晒节:农历六月初六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的不统一。热在三伏。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
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等。民间称为“洗晒节”。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敢情现在流行的“秀”和“晒”古代已有……
七月·七夕感怀
更深子夜又无眠,怕扰牵牛忌望天。
两岸离愁添四季;三生挚爱越千年。
葡萄架下闻私语;喜鹊桥边续夙缘。
莫怨人间思念苦,银河亘古泪潸然。
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这个情人节有点凄美……
八月·中秋醉月
为尽佳期兴,秋园乐作东。
吟哦敲竹箸;咀噍品莲茸。
盏满朦胧月;壶空酩酊风。
沉酣难怪酒,倒在桂香中。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月到中秋,醉人的是诗兴?美酒?月色?桂香?
九月·重阳登高
秋风再度菊花*,老步赳赳竞少狂。
瘦骨曲躬松落叶;银眉皓首岭含霜。
千山阅过心胸阔;万事承来意气藏。
摒尽沧桑无限怨,薄云嫳屑舞斜阳。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历来还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花象征长寿。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在汉族古俗中,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在这一天写的。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阳节时我总想:人都能老到云淡风轻,是多美的境界……
十月·寒衣游想
付炬缁衣袅逝烟,轮回世上几人怜?
凄清汉月断垣照;落寞秦砖苍岭眠。
未识干戈三万里,犹闻叩喊两千年。
关情最是寻夫女,鲜有遗仇继后传。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又称授衣节。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先人,表达哀思。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节。旧时,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上坟添土祭祖,除了摆供品烧纸钱以外,民间还用彩纸剪成衣帽、纸箱,焚于墓前。已出嫁的闺女依旧例回娘家祭祀已故长辈。
《诗经·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逐渐冷了,人们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正是发生在这个时节的传说故事……
冬月·冬至拾遗
静体安身冬至日,君休问*罢朝堂。
难为吝贾商停业;最喜羸兵梦枕枪。
仕旅怀嗟聊冷热;闺门顾忌话阴阳。
悄随一线长今昼,赶绣鸳鸯戏水囊。
冬至节:冬至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甚为重视,把它当节日过。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也反映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美好的追求,回看今世浮华,可叹此景不再……
腊月·除夕守岁
灯笼彻夜沸春潮,喜气才酣酒未消。
户户暖炉添旺炭;家家窗壁换新描。
三盘蜜饯酥今韵;四盏香茶沁古韶。
应是孩童无困意,红包值待守通宵。
除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包饺子、做年糕。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本文作者鹿脚山人授权印象*陂发布
关于作者鹿脚山人,*陂人氏。有些庸俗,本一介草民;绝不市侩,算半个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