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摇元宵耍龙灯烧火判儿古早味的元宵奇妙
TUhjnbcbe - 2023/3/26 21:01:00
                            

原创何大齐活字文化

各位书友们,元宵节快乐呀!

现在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内容似乎减少了,过节仅仅停留在吃上面,比如元宵节吃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好像没有其他的文化享受在内。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其实传统节日是有很多有趣的风俗的。比如元宵节是赏灯的正节,所以古人会把灯笼的图案用在首饰和服饰上,成为灯景。此后的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纹样,人的衣着、首饰需要依照节日的不同而不停更换。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何大齐老师的新作中的若干篇章,跟何大齐先生去看看,传统的北京元宵节里,有哪些有趣的传统。

元宵节

何大齐绘著

本文节选自《北京的春节》(增订本)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元宵节是我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自古以来,元宵节就以热烈喜庆著称——观灯赏月,燃放鞭炮焰火,猜灯谜,吃元宵,打着各种形状的灯笼到处游街......此外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娱乐表演形式。在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的发展过程中,元宵节逐渐成为民间盛大节日,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世俗最热闹的狂欢节。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在我童年时代,每逢元宵节,我家附近的西四牌楼一带就热闹非凡,每家商户门口都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在西四牌楼的十字路口还有耍狮子的行家里手,头套狮子道具,摇头晃脑,舞动身躯,做出各种滑稽动作,逗人欢笑。耍狮子中最惊人的一幕是一前一后两个人组成一头狮子,他们配合着,以熟练而矫健的动作,爬到有三四层楼高的牌楼上,做出各种高难惊险的动作,下面围观的有上千人之多,叫好声、鼓掌声、惊叫声不止,好不热闹。我们这些孩子则手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在人群中穿梭,兴奋到了极点。

耍龙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灯高悬随风飘。

擎起长龙舞盘旋,锣鼓齐鸣乐逍遥。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元宵赏灯活动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多,场面也很热烈。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青玉案元夕》,写的就是宋朝元宵节的狂欢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鼓乐声不绝于耳,一轮圆月高照大地,龙灯、鱼灯翩翩起舞......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辛弃疾词中说的“鱼龙舞”,就是舞鱼灯和龙灯。我小时候,父亲在元宵节前就会买回来金鱼灯笼,因为“鱼”与“余”同音,所以用金鱼红灯来祈盼新的一年有个好年景,生活富裕,这灯笼也寄托了人们朴素的祝福。我们都盼着天快黑下来,把鱼灯中的蜡烛点着,顿时红光四射,几个孩子,每人提着一个红灯笼满院子跑着玩儿,别提多高兴了,过节的气氛一下子就浓烈起来。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在家里玩儿的是鱼灯,那龙灯可就不是小孩子玩儿的了。龙灯有将近二十米长,由龙头、龙身、龙尾三段串起来,一般是用竹木做成骨架,呈圆形,龙身由多节组成,节节相连,外面罩上画有鱼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撑竿儿。在龙头前面有一个人领头,他举的竿顶上竖着一个巨型球,叫“绣球”,作为全队引导。舞起来之后,巨球前后左右上下摇摆,龙头就追着球,做出抢吃的状态,后面的龙身跟着前面的龙头,也是上下左右,边游走边翻转飞动,十分炫目。龙头十分巨大,造型夸张,巨口中含一金球,圆眼怒视,龙须、龙角向外四射。用竹竿耍龙头的人需要有把子力气,并且还得有舞蹈基础才能胜任,表演的内容有“二龙戏珠”“双龙出水”“蟠龙闹海”等。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元夕花会

月圆之夜人欢娱,佳人身系布毛驴。

手提旱船随波荡,期盼今春行大吉。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在北京,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打太平鼓、划旱船、跑驴等,统称为“花会”。正月十五这天夜晚,民间自发组织的花会都会在街区路口巡游表演。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花会中的跑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相传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大多是和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项目组合在一起表演。跑驴需要有驴形的道具,主要是由驴头、驴身和驴尾组成,用竹子扎成骨架,外面糊上纸或布,前面昂起的头画上驴的面目,在驴背上留一个可套在人腰部的方形洞口,下面再用红布蓝布围起来。表演多由年轻妇女装扮成农村小媳妇儿,把驴形道具系在腰间,前面是驴头,后头是驴尾,上身做出骑驴模样儿,前后左右扭腰摆动,腿在下面的围布内抖动,迈着小碎步模仿驴颠跑的样子,不时做出颠、跳、踢、惊的滑稽动作,再加上脸上的夸张妆容和表情,常引得围观的人哄堂大笑。她身边还有一个男人扮演丈夫,手持鞭子做赶驴状,这样就有了故事:这是一对农村夫妇,正月回娘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如过沟、爬坡、驴惊了等,夫妻有说有唱,诙谐幽默。表演的同时还有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欢乐的街头更添喜庆。在我小的时候,北京人口还少,车也少,所以花会得以在市内大街上流动表演,现在只能在京郊偶见了。

烧火判儿

泥塑一尊火判官,善男信女争相看。

七窍熊熊喷列焰,上元灯节映婵娟。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元宵节除了大家熟知的看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等大型娱乐活动外,还有一项很奇特的活动,就是“烧火判儿”,这是正月十五在城隍庙中举办的活动,“火判儿”就是火判官。

城隍庙在北京有多处,但举办这项活动的,只有地安门外的西侧,就是现在的平安大街路北高坡儿上的这个城隍庙,这可能和需要的场地有关系。

要说这城隍庙,来头可大了,“城”是指城墙,“隍”是指城墙外挖的壕沟,放入水就是护城河。所以这庙中供奉的城隍爷就是主管保卫城市、护佑生灵的神仙。明朝朱元璋大力推崇,命全国各府、州、县都要建城隍庙,以此求得神佑一方平安,保大明江山稳固。后来城隍爷管的事儿越来越多,百姓遇到祈求好收成、惩恶扬善等大小事,都要到城隍庙中烧香拜神,求城隍爷帮助。遇到一些难解的大案要案,也要到城隍庙中去审判。这对当事人和判官都会产生精神上的震慑,希望在城隍爷面前说真话,秉公办案。这也是正月十五烧火判儿的由来。

城隍庙很大,进入庙门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正殿的城隍爷坐像峨冠博带,威风凛凛。供桌上陈列着香炉、蜡签儿,红烛晃动,香烟袅袅,大殿内自然就有种庄重神秘的气氛。在五天的庙会期间,这里不像护国寺、白塔寺庙会那样白天热闹,它只有晚上才开。殿外的大空场上也卖各种小吃、玩具、香烛等,但最热闹的事儿,就是晚上烧火判儿。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在院子当中,早有砌炉灶的师傅用砖石和*土泥砌成一个像判官的巨大人形,他头戴官帽,两边还有帽翅,头部的五官都是一个个圆窟窿,袒胸露乳,双乳和肚脐眼儿也做成圆洞形,左手拿着一个泥制的长条小牌子,上面写着:“你可来了,正要拿你。”泥判官有近一丈高,里面是空心的大炉膛,一次可填煤二百多斤。炉膛开口在泥塑后背上,有一米多高,这就是一个高大的炉灶。天将黑开始生火,到了晚上,火越烧越旺,判官的头上和身上留的孔洞就成了拔火的烟囱。随着大火苗的腾起,他全身的孔洞火焰齐喷,有一尺多长,随着煤炭的燃烧,火焰的颜色也由蓝变紫变红。面对这个喷火的庞然大物,围观的人被热浪烤得难耐,在这威力四射的判官面前,人人都会产生敬畏之心。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何大齐绘著

连烧五个晚上得用上千斤煤,都由京城煤铺掌柜争相义捐,盼望此举可换神仙保佑一年平安发财。这判官是谁的化身呢?认为是钟馗的居多。有诗云:“四海升平祝舜尧,神州大地遍笙箫。待到上元微醉后,钟馗飞火闹元宵。”

不过,这项城隍庙烧火判儿的习俗已经消失七十多年了,如今只能从老人的口中当传说听了。

相关推荐《北京的春节》

何大齐绘著

商务印书馆

活字文化策划

年1月

何大齐先生的北京民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年,活字文化将这些文图结集成《北京的春节》出版,获得广泛好评。今年,何大齐先生又补充了10篇文章、11幅插画,增加了包饺子、压岁钱、烧火判儿、雍和宫打*等更为详实的春节习俗,文字也重新进行了修订,与初版相比,内容更为丰富、立体。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原标题:《摇元宵、耍龙灯、烧火判儿…古早味的元宵奇妙夜,原来如此好玩!》

1
查看完整版本: 摇元宵耍龙灯烧火判儿古早味的元宵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