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正月十五闹元宵,除了吃汤圆猜灯谜,还有
TUhjnbcbe - 2023/3/25 19:12:00
刘*连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88745012040704&wfr=spider&for=pc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过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三元节之一。三元节分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会”;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又称“水官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早在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在西汉的时候受到了重视,汉文帝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作为重大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已积累了很丰富的习俗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1、张灯结彩

自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世。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下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

2、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了有灯谜和百戏歌舞之外,又增添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3、耍龙灯

耍龙灯又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关于龙舞的文字记载有很多,皆对百戏中的龙舞作出生动的描绘,及其精彩程度。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5、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始于魏晋,盛于唐。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7、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8、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10、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元宵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的意思。中国人是最重视家庭观念的,团圆是亘古不变的,和睦团圆,舒适温馨。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月十五闹元宵,除了吃汤圆猜灯谜,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