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春节,因为肺炎疫情的,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长的春节假期了,竟然又能够在家过上元宵节了。相信有不少网友都已经忘了上一次在家过元宵节是什么时候了吧,毕竟元宵节不是法定假期,国家是不给放假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今天就让我们来科普一下元宵节的知识吧。
节日由来
正月是旧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将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上元”,故又称“上元节”按照旧俗,这天夜晚每户门前张灯结彩,人们赏彩灯、猜灯谜、吃元宵,所有活动都围绕着“灯”来进行,所以正月十五又称“灯节”。
发展历史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记载。《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意思是说汉武帝正月十五之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其祭祀场面十分隆重,燃灯已经成为祭祀的主要内容。到了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成为民俗又有很大的推动。笃信佛教的汉明帝刘庄遣使节到西域求佛法。为了推崇佛教,下令正月十五“燃灯表佛”,命士族及庶民上元夜一律点灯,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同样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
《上元灯彩图》部分而正月十五第一次作为一种特定节日出现是在隋朝。隋文帝杨坚体察民间疾苦,提倡节俭,接受大臣的意见,禁止民间大闹灯节,然而到了隋炀帝杨广的时期,则一反其父限制观灯的做法,一意追求浮华逸乐,铺张奢侈,挥霍无度。《资治通鉴·隋纪》曾记载:“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可见其声势之隆重。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而到了最注重人们精神生活的宋朝,更是将元宵节玩出了新花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这首流传至今的《青玉案·元夕》描述的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元代年间,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所以大部分节日都被取消,全年只留下了16天的假期。
《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曾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灯,让臣民乘坐灯船观赏夜景,以示与民同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每逢上元节赐百官节假日,并在东华门开辟里长的灯市,设专区悬灯。《宛署杂记》就记载有当年元宵灯节的盛况。
清朝,异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民间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民俗文化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会过,而且各地过元宵的方式也是大同小异。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字谜、舞龙舞狮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这一点上各地又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北方习惯元宵节吃元宵或者吃饺子,而南方则是吃汤圆。“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这首流传在清徐当地的民间歌谣,相传已久。反映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壮观情景。不仅如此,赏花灯在古代跟现在的情人节差不多。在未婚女子三步不出闺门的封建王朝时期,只有在正月十五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所以,少男少女们或趁机寻觅意中人,或在灯光掩映下幽会诉衷肠。
最后
值此元宵佳节,希望我们跟随国家的号召,呆在家里与家人一起度过这个元宵节,坚决不给国家添乱。也期待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打赢这场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