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网下不断听到人们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确实如此,我也感觉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那么年味为啥越来越淡了?有的人说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物质充实了,人情淡漠了,工作太忙了,放假太短了,没有仪式感了等等,要说这都对,但这些都是表层原因,最根本原因在于春节越来越不特别了。
首先是节日种类越来越多,春节只是其中一个。八九十年代,诸节之中,春节最大,哪有什么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之类的洋节,就算是传统节日,我们象征性过的为数不多。比如端午节,也就包个粽子,煮个鸡蛋;比如中秋节,吃个月饼而已;再一个就是元宵节,吃吃元宵,炒几个菜,别的啥也没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天的日子都一样普普通通,这才衬托出春节的不一样。而现在呢,各种各样的节日层出不穷,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重阳节、劳动节,就连过去普普通通的七夕也变成了情人节,过去冬至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节气而已,现在我看也要变成节日。节日这么多,春节也只是其中一个,所以春节没那么特别,年味就变淡了。
再次春节里吃的穿的玩的看的用的都不特别了。
小时候为啥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我们可以吃到好吃的,喝到好喝的,而平常日子没有。小时候,我家过年至少炒8个菜,大人喝白酒,小人喝葡萄酒。糖果可劲造,瓜子可劲嗑。年三十熬到半夜12点,爸爸带着我们放鞭炮,噼里啪啪的,妈妈在屋里下饺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年也吃不上几次饺子。我尤其最爱吃猪肉芹菜馅的饺子,最喜欢一吃一团子肉,满嘴都是油的感觉。那个时代,冬天吃不不着青菜,夏天吃不到肉,春节又能吃到菜,又能吃到肉,我能不喜欢过年吗?
小时候,一年到头破衣烂衫,衣服打补丁,大补丁上再补个小补丁,平常时候哪会买新衣服。而过年就不一样了,过年可以穿新衣服。那时的我们一定要到大年正月初一的早上才换上新衣裳,从里到外都是新的,然后兴高采烈地去到各家拜年,那时我觉得口袋越多的衣服越好,因为它可以装很多很多的糖果瓜子回来。想想那时,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裳,我能不喜欢过年吗?
小时候,我天天捧着收音机听,看电视那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在东北老家,平时白天是没有节目的,只有晚上6点多开始才会有。而到了过年就不一样了,一过年,白天也能看电视,把家里的窗帘一拉,守着17寸的黑白电视,从早看到晚。那时都是连着放武打片,像《陆小凤》啊、《楚留香》啊、《天龙八部》、《戏说乾隆》啊等等。当年我们喜欢看春晚,主要是喜欢看春晚里的小品,当时像赵本山、巩汉林、*宏这些人,我一年只能看到他们一回,就是春晚。平常日子很少看到小品相声这种娱乐节目,白天也看不了电视,而过年这些都可以看到,我能不喜欢过年吗?
还有,过年的时候,大家都说吉祥话,忌讳说死字,说病字,说那些不吉利的字眼,即使你犯了错误,大人们也会极力控制自己怒气,不训孩子,不打孩子,你说孩子能不喜欢过年?
小时候,过年有很多习俗,杀年猪、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逛庙会、过油、报纸糊墙等等,而其他时间你都不能做,这才使得春节变得特别特别。一年之内,只有这一天,你可以做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我能不喜欢过年吗?
什么是年味?饭菜的香味、新衣服的纤维味、鞭炮的火药味、糊报纸的浆糊味、杀猪时的血腥味,现在这些味道都没有了,年味能不越来越淡吗?
不过我觉得,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对于那些长期两地分居的夫妇,那些长期留守农村的老人儿童来说,只有春节可以团团圆圆,相聚一起,对于老少边穷地区,那些长年吃不好穿不好、物质匮乏、精神贫乏的人民来说,春节还是很特别的,年味还是很浓郁的。
归根结底,年味为啥越来越淡,那就是因为春节越来越不特别了,如果*府或民间能让春节变得与众不同,说好听点就是增加春节内涵,那么年味肯定会越来越浓。怎么让春节变得特别,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提提建议,建议总是还要有的,万一被*府采纳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