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散文元宵节追忆作者徐显章 [复制链接]

1#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耍龙灯,闹花灯的习俗流传至今。元宵节一过,就意味着春节过完了。元宵节在古代又叫“上元节”或“灯节”。到现在有几千多年的历史了。

“滴滴金,小爆仗,滴沥啪啦三后晌.”童年时代,父亲动手制作了一个灯笼,木头制作的框架,四周糊上洁白的纸,灯笼上下各留出一个气眼,底座放上红蜡烛,我和伙伴们打着灯笼在胡同里来回奔跑,放下灯笼拿出“滴滴金”点燃,伙伴们让“滴滴金”火燃朝上,高举过头顶一路狂奔,还有的直接将一小撮“滴滴金”全部点燃,远远望过去,我们的身后泛起一片金星。

居住海边的老人们对待重大的节日非常具有仪式感。除夕之夜和元宵之夜去海边祈福,燃放鞭炮,眺望远处的海口是否平静,从而判断今年的大海老实不老实。渔民满怀期待的大海口,神话传说中的龙王爷,在他们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长辈们虔诚地在沙堆上,点燃烧纸,插上三柱香,对着大海顶礼膜拜。我们一旁的小男孩,紧张地看着长辈们一系列的操作,恭敬地站立一边,冻得浑身直哆嗦,也不敢出声。父亲把竹竿的鞭炮点燃后,我便向着大海的方向,呈扇子型来回有节奏地摆动着沉重的竹竿上,我不敢仰望,而是回过头来躲避悬在半空中的激扬的鞭炮。

父亲跟三叔、六叔三个人,在除夕那一天分别去自家船头上贴上彤红的福字,我家贴在船舱的对联,上联:顺风顺水一路风平浪静;下联:潮起潮涌百帆起航逐流,横批:吉祥平安。在灯光的映照下,字体遒劲有力,闪闪发光。三位老人殷切期望我能早日提笔写春联,不用再低三下四求别人。谁知道时不我待,三位老人家相继去世,至今想来,恍如昨日,我的泪眼迷蒙,增添了很多乡愁。

正月十五这天,三叔和六叔聚集我家吃饭喝酒,年年如此。父亲吩咐我给长辈们沏茶倒水,喝酒的时候,只见老人们喝得面红耳赤,我殷勤地传菜递饭,老规矩依然存在延续了多年。我家的正月十五是元宵和水饺都有。母亲先把元宵煮熟,每人一小碗,说这是喝酒前稍微垫补一下,一般喝不醉。喝酒的人们在炕上大快朵颐,母亲在厨房里忙活,她又把水饺煮熟,放在盖垫上,热气腾腾的水饺出锅了,母亲灵巧地用筷子翻动几下水饺,使之变得不再滑溜,给每个人盛上满满的一海碗,饺子带着热乎气,父亲把方瓶琅琊台酒拿出来,给我叔叔们斟得满满的酒杯,散发着诱人的香醇味道,映着男人的气魄和豪迈。父亲也给我一杯香槟,让我也学着老人的样子,双手端着酒杯,挨个敬老人们。我慢慢地品尝香槟,香槟在杯子里冒着一串串的小气泡,就像透明的珍珠,不断地蹿升上来,我始终小口抿着,不敢跟长辈们那样,十几口就一饮而尽,再次斟满。我也在体验着如此完美、神奇的时光,我家的酒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传承着。

父亲在元宵节后就要出海去了,父亲矫健的身影,来来回回把渔具搬运上船,我在岸边紧紧地拽住缆绳,父亲收锚起航,直到看不见船儿的轮廓,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多少年过去了,我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那个元宵节傍晚时分的鞭炮声,那个“滴滴金”闪耀光芒的胡同里,鞭炮的震耳欲聋,绚烂夺目的飞天烟花,终生难以忘怀。那个陪同长辈们一起围坐,吃元宵饮香槟的少年,那个给老人许诺写船上对联的我,如今竟然满头华发。许多时候在睡梦中,与我的长辈们相会、品酒,满嘴的祈福的话语,醒来满脸的泪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